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国面对经济发展新格局做出的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佳集中体现。定远县牢牢把握滁州市聚力建设“七个强市”、全力打造长三角“四个地”机遇,打造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定有良材”。
近日,“滁州在线”以“善借“长”风乘势起——定远县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题,讲述定远县如何借力“定有良材”,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用产业优势赢得发展胜势。 善借“长”风乘势起
——定远县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定远县是中国南北要冲,素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
金山溪谷全景
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瓜果、蔬菜、中药材、猪牛羊、鸡鹅鸭、各类水产……丰富的农产品见证了定远农业资源之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怎么走?农业大县的定远,如何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怎样用产业优势赢得发展胜势?
丰产丰收
区位交通的优势要发挥,资源禀赋的长处要利用。
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定远段
近年来,定远县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把握滁州市聚力建设“七个强市”、全力打造长三角“四个地”机遇,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加快乡镇乡村振兴产业园(集中区)建设,积极探索和美乡村的定远实践,着力打造“定有良材”区域公用品牌,走出了一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举办农民丰收节
如今,放眼曲阳大地,3000平方公里土地上,处处都是“希望的田野”,释放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尽情铺展。
01 “链条”延长 催生产业“风生水起” 千年古镇藕塘镇,种植花生历史悠久,曾经依靠着大大小小的花生加工企业,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花生集散地,但是一直停留在花生米的粗加工、初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很低。
藕塘花生产业园
芝麻花生的事儿到底能做多大?
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背景下,定远县党政代表团两次赴浙江安吉、德清、桐庐等7地考察学习,看到了希望、明晰了方向,芝麻花生的事儿能做大。
如何发力?关键在“链”。
经过两次深入藕塘镇调研,定远县最终决定在该镇专门打造一个花生产业园。
藕塘花生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800亩,计划总投资8亿元,发展定位为打造以花生为特色,集精深加工、商贸物流、技术研发为一体的食品产业园。产业园分为三期建设,围绕花生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延长花生产业链条,不断提升花生产业链各环节附加值。
第一批入住产业园的定远鑫藕塘食品有限公司,一年四季都很忙碌,天天香味扑鼻。
“到定远建厂,主要考虑这边花生种植基地,原料很有优势”。企业负责人吴磊说,公司主营产品有花生糖、坚果酥、五香花生米等十几个品类,5条生产线全部达产后旺季每日可生产20吨成品,年销售额8000万元。公司充分利用藕塘花生资源优势,力争在3年内打造成为安徽省著名休闲食品品牌。
一个个项目引进来,嫁接“一产”,链接“二产”“三产”,带动整个花生产业链呈现日新月异的新气象。
如今,在花生产业园带动下,花生在定远实现了“七十二变”——花生酥、花生糖、花生奶等精深加工产品走向全国,做足了“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六畜兴旺
“种植业”的文章做精,“养殖业”的文章做细。
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小塘坝、小水库众多,家家户户也都有当家塘,从而造就了养鹅的先决条件,形成了定远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养鹅、满大街卖卤鹅的场景。
瞄准鹅资源优势,定远县把鹅产业作为农业“6+N”特色产业之一,着力建专班、优规划、夯平台、布项目、强技术、育龙头,探索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屠宰”的鹅产业发展道路。
上游养鹅,中游屠宰加工,下游生产羽毛球、羽绒服……在定远县桑涧镇,开启了一场由“鹅”引发的全产业链裂变效应,围绕“以鹅兴业”的发展思路,在扩规模、延链条、创品牌上持续发力,全速推动“鹅经济”发展。
“我们从浙江过来,以前就从定远县买鹅,进行屠宰加工,现在直接把工厂建在这里。定远白鹅不仅肉质好、含绒量高,而且大大减少了我们的物流成本。”安徽品享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庆文说,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屠宰鹅5000万羽、鹅食品加工1000万只。
目前,定远县年出栏万只鹅以上养殖户已达280家,肉鹅年出栏650余万只,种鹅孵化能力位居全省首位,并处全国领先水平。该县计划在3年内实现年养殖规模2000万只的“百亿元鹅产业”。
作为“定有良材”的“拳头产品”之一,一只只白鹅不仅成为了肥沃土地上的靓丽风景,也圆了定远县广大村民乡村振兴的致富梦想。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发展。
以高端绿色农产品在“长三角”乃至更广阔的区域拓展市场、赢得空间,振兴乡村,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巧织轻纺桥,筑巢引凤归。
“藕塘有花生、桑涧有白鹅,我们有啥?”张桥镇党委、政府苦思发展出路。“定远从事纺织业的在外务工人员多达10万人,没有产业,咱就造一个!”县里帮忙出谋划策。
瞄准江浙沪等地纺织企业外迁的发展机遇,张桥镇决定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作为产业园区的破题之策。
书记镇长牵头,副书记专抓,年轻干部组成专班,集中力量冲锋在土地征迁、项目建设一线,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园区里每天都有变化……
“落叶归根,是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人的心声。”听说家乡要建轻纺产业园,在江苏省太仓璜泾镇打拼近20年的管仕成第一个响应号召回乡发展,在张桥镇轻纺产业园创办了滁州市千丝露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从0到1”的突破,“店小二”般的服务带来的是张桥轻纺产业园的名声不胫而走,江苏太仓璜泾镇、江苏苏州盛泽镇和黎里镇的纺织企业纷至沓来。
产业“无中生有”,乡村振兴有路。园区发展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张桥镇16个村集体共同成立了安徽兴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服务园区建设,每村每年将增收30万元;在家门口打工月均工资也能拿到1万元左右,包吃包住,这待遇以前“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凌晨三四点出门都有烧烤摊,周边80多个餐饮店经常满座……
立足镇域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全力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奋力承接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
如今的定远县,已因地制宜、统筹布局,规划建成藕塘花生、桑涧鹅等14个乡镇乡村振兴产业园(集中区),以园区为平台、发起招商攻势,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初步形成了以“一园一链”为格局、“园+链”为导向的产业模式,也推动定远各个乡镇在强了产业中富了乡亲。
02 “和美”为笔 绘就乡村“幸福底色” 春去夏来,草木吐绿,曲阳大地,处处好风景。
“不仅主要道路上都装了路灯,去田地里干农活也都修通了水泥路。”说起人居环境的变化,定远县蒋集镇井岗村韩庄组村民周占中高兴地说:“现在农村更好看了,生活环境提升很大,比过去真是好太多了。”
让乡村更宜居,人居环境是基础。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定远县坚持党建引领,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
定远印象新村落,区域经典新乡村。聚焦这一目标,定远县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解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全域开展村庄清洁整治提升行动。同时,结合传统村情实际,以《定远县2021-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定远县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方案》为指引,以全县所有集镇、国道328、329、江淮分水岭风景廊道、高速公路出入口、高铁道路出入口及其他主干道路沿线村庄为重点,按照“一镇一村一示范”模式,全力打造各美其美、生态宜居美丽新家园。
拂晓谢集
韩庄组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完成雨水管网和道路硬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提升后,还利用家家户户有种梨的传统习惯,因地制宜打造以“梨”文化为主线的提升方案,健康有“梨”运动广场、三生三世永不分“梨”网红打卡点、“梨”采摘园等陆续建成。
把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目标、内容等,掰开来、讲清楚,以美好愿景争取群众支持,充分调动乡亲们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干部干、群众看”向“干部领着群众一起干”转变。
抬头是“画”,入目即“景”,绘就乡村新美景的背后,资金投入是关键。
定远县财政设立“五清一改”“一事一议”等奖补资金1150万元,突出“整治效果”“资金效益”等核心指标考核激励,实行先建后补、考核奖补,根据年度考评结果,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的示范点和“五清一改”成效显著的乡镇,最高给予150万元奖励。
用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最大程度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其中。
定远县还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引导群众自愿捐资捐物、筹资筹劳,鼓励利用废弃砖瓦、木料等建设门前路基、菜园栅栏等。截至目前,累计引导社会捐资1200万元,发动群众筹劳350万余人次。拂晓乡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捐资30万元,用于示范点绿化档次提升等。
“颜值高、气质好”,还得让乡亲们“口袋鼓、生活美”。
二龙回族乡红卫村嗟虞庄地处虞姬墓脚下,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该乡遂紧扣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楚汉文化,以虞姬墓为中心,串点成线、织线成面,再现霸王别姬凄美爱情故事,实现“所到之处步步有景色、家家有特色”的景象。
举办民俗文化节
一个个村庄的变化显而易见,每一位村民的感受真真切切。
从一村到一镇,从一镇到全县,绘就一幅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截至目前,定远县共建成西卅店高潮新村、池河镇岱山社区等一批省级和美乡村和以拂晓谢集、二龙谭巷为代表的众多人
居环境整治示范点,不断推动从“一处美”向“处处美”的转变。
定远县不断探索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的做法和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和美乡村“六个一”定远路径,用好乡村振兴“五看五比”巡回观摩工作机制,以考核指挥棒,让乡村振兴形成月调度、季“赛马”的比拼之势,在全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和美乡村”新画卷从图景变成现实。
如今,放眼望去,曲阳大地上,镇镇有亮点、村村有特色、家家门前有风景……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风貌正华丽绽放。
03 “品牌”引领 接续唱响“定有良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丽水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城市,却打造出了一个价值26亿元的‘丽水山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跃居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排行榜首位,直接带动全市农产品平均溢价率提升30%”。
一次浙江调研,看到了农业发展中的“品牌”力量,更带给了定远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很大的触动,并由此产生了深深思考。
定远地处江淮分水岭腹地,是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赋予定远育养优质农产品的天然条件。同时,县内广阔的耕地和众多水库,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利的灌溉条件,助力定远成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中国粮食、肉类百强县。
近年来,定远县通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依托众兴菌业、品享牧业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入推进“猪、鹅、虾、菌、草(秸秆)、牛”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种类齐全的农业产业链。
这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定远具有的先天禀赋,更是建设农业强县底气所在。
而以定远为中心、周边半径500公里内,覆盖中国30%的人口、35%的生产总值和40%的消费市场。在区位交通上,京沪高铁、合徐高速、滁淮高速、明巢高速和G329、G328两条国道穿境而过,与正在建设和规划的合新高铁构成“六纵五横”的综合交通网络,为定远县农产品销售锚定“长三角”等空间无限的市场提供了极大便利条件。
“定有良材”推介活动
农业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
从“定远产品”到“定远品牌”,应运而生的“定有良材”担当着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定有良材”产品丰富
定远县创新成立了“生态农业协会”,由协会注册“定有良材”品牌,然后再由协会将品牌委托给定远县城发集团进行管理运营。
有了品牌并非一劳永逸,要的是“品牌”成为一张响亮“名片”。
在打造“定有良材”品牌上,定远县始终坚持顶格部署、顶格推动,形成了“123”工作体系,即成立1个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负责品牌建设运营工作。同时,专项成立品牌办和品牌运营办2个办公室,健全品牌培育、管理和准入3项工作机制,做到品牌工作有人管、有人干、有人盯。
塑造品牌,渠道是关键环节,定远县打出了“线上+线下”的推广组合拳。
线下,打造品牌展示展销中心,开设“定有良材”生鲜旗舰店;在政府食堂和大型商超、热门景点设立销售专区、门店,植入品牌形象,打造成农旅基地。同时,以品牌核心产品开发特色菜系,植入各大酒店。
线上,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产品”的营销模式,打造“定有良材”小程序商城、抖音商城等,推动“定有良材”品牌产品持续上行。
但一个品牌的成功,还是靠产品说话,为打造优质的农产品,定远建立品牌标准体系。
生产标准化,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品质标准等规范化制度,同时做到生产各个环节有标可依、有据可查。
产品标准化,从构建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信息追溯标准等6个标准入手,以此稳定、提升“定有良材”农产品品质的独特性、一致性。
商品流通标准化,正在搭建“定有良材”品牌质量安全溯源大数据平台,不久可实现一键查询产品的生产、物流、检测等信息,了解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
“组合拳”之下,“定有良材”带来的是定远农产品“步步生金”。
据估算,贴上“定有良材”品牌的农产品,能溢价超40%。自2023年4月品牌正式发布以来,“定有良材”农产品累计销售额2.1亿元,带动2000余户农户和500余家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户均增收约5万元。先后举办首届“定有良材”年货节等线下活动25场次,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长三角绿色加工业大会等展销活动19场次。
如今,定远正借力“定有良材”这张向外推广闪亮名片,奋力在走出定远、叫响全国的过程中,发力于品牌建设“新赛道”,探索群众增收“新路径”,让定远农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