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暨2023畜牧品牌嘉年华顺利召开。本届大会以“地标强农 振兴乡村”为主题,旨在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国“土特产”,尤其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化进程,提高畜牧地标品牌的品牌化水平。
我们将陆续为大家推出本次大会上专家学者、一线品牌运营者、企业代表的精彩发言与重要观点,敬请关注。今日分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的主旨演讲《以地理标志引领土特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热烈祝贺第四届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隆重举办,十分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隆重邀请,由于全国政协常委会的时间安排,这次很遗憾不能与同志们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我前几年曾经拜访过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非常钦佩黄教授、顾老师对“千万工程”的深度观察和理论归纳。非常感谢这次会议邀请我来,就“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作汇报和交流。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以地理标志引领土特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个主题是今年全国政协的重大调研提案,在形成调研报告及大会发言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胡晓云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这一并表示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产业的发展。在去年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习总书记曾经很明确地讲到:“农业是近两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五亿农民常住的家园,只有把农业农村搞好了,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他们才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6年7月,习总书记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定位为根本之策。2018年3月,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刚刚确定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就明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定位为物质基础。2018年9月,习总书记又提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定位是一切问题的前提。在去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一次明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
从“根本之策”到“物质基础”到“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再到“重中之重”和“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这是习总书记对乡村振兴规律的系统阐释,也是对乡村产业振兴重要性的系统阐释,我们需要认真地研究和落实。
总书记说要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我认为要从三个角度理解。第一个是“土”,一方水土和乡土资源,这是总书记对“土”的描述。第二个是“特”,就是地域特点和当地风情,这是地理标志产品独有的要求,一定是这个地域的特点,一定是当地的风情。第三个是“产”,即要求要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延长产业链,并且把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需要重视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这是“土特产”最重要的定位与内涵。
在了解了土特产的定位和内涵之后,我认为地理标志要从四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个视角是要认识它的差异特征和独特功能。地理标志的“原生性”决定其规模越大,特色越小,规模越小,特色越多。所以,像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规模农业,就是大宗产品多;以法国、欧洲为代表的小规模农业,就是地理标志的典型代表,产量越大,价值越小。所以产量有限制,溢价就大。 地理标志产品主要是小众和特色产品,它的差异特征可以描述为四个方面:品种稀缺、产品限量、品类单一、品质独特。所有小众产品的高溢价,都是这四个差异特征延伸、演化而来。
因为有这四个差异特征,我们归纳出地理标志有六个独特的功能。第一,因为地理标志有独特的地域、生产方式、品质和历史文化地理标志,所以它对现代农业的功能和作用非常重要,是重要资源。第二,获得溢价,欧盟有研究表明溢价可以倍增,像葡萄酒可以倍增到2.84倍,而一般的农产品则只能倍增到1.5倍。第三,发展小农。第四,减贫优势,这是对小农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功能。第五,赓续文明。第六,绿色低碳。由此可见,地理标志产品的意义和功能作用非常突出。
第二个视角是观察地理标志的发展态势,即产品丰富、潜力巨大。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消息显示,2019年实施的地理标准农产品保护工程,支持保护了883个产品,单个产品平均年产值就超过了6亿元,每个产品都有1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主导企业,平均带动13家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累计带动1400万户农户增收约490亿元,对乡村发展、乡村生态建设意义重大。
第三个视角是我国地理标志的挑战与困难,总体可以描述为发展较慢,以假乱真。困难挑战主要表现在发展保护支持投入不足、特色品质底数不清、品质控制保持难、以假乱真现象频现等方面。针对这些困难,企业农户希望更多地了解地标保护功能作用和边界,担心侵权追责的成本太高;基层政府认为标志性产品发展太慢,推进地理标志工作的政策依据、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参考范例尚不足;一些专家认为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特征底数不清,司法保护的法律依据不充分;而相关部门(知识产权、农业、工信、商务、文旅)则呼吁提高保护监管和协同推进力度。
第四个视角是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看,各国都高度关注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地理标志。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立法保护,法国是第一个立法保护的国家。法国的《关于原产地名称的1919年5月6日法》将原产地名称确立为一种集体性知识产权。1995年生效的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明确了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属性和保护最低要求。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了专门为主、商标法为辅的保护方法。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6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里有47个国家实施了专门法的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团队有六个方面的思考或者建议。
加快发展地理标志产业。第一个,将地理标志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来对待。第二个,对地理标志的重大价值开展研究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地理标志的独特文化和独特价值。第三个,要以简单易懂的方法来科普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识,对此我们提出“三让”,即让全社会认识到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让企业和农户充分认识到地理标志产品巨大的溢价,让地理标志的持有者、使用者和消费者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第四个,重视顶层设计,从生产发展,培育价值、挖掘特征、保护权益四个方面来制定法律法规。第五个,开展试点示范。第六个,在重点地区全面推广。浙江是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发源地,同时国家在此实施了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在这些区域,可以重点推广地理标志产业。
立足小农户参与方便,获得利益。不要制定一套工业化的制度,让小农户去办一套证、搞一套审批,要防止农民多找门、多跑路、多花钱。同时,要立足质量安全,确保消费健康,东西一旦数量多,质量就容易下降,要防止这种趋势。立足保护绿水青山,确保可持续发展,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地大部分都在生态保护好的地区,这些地区发展地理标志产品,一定要确保绿水青山,确保可持续发展。立足端牢饭碗,确保巨量人口粮食安全,我国农业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立足端落饭碗,14亿人的粮食安全,巨量人口的粮食安全的保障,是我们这项工作实施的前提。
地理标志有利于传统制作技艺和文化的弘扬。现代文明快速渗透,机器生产、流水线作业、标准化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是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快速影响。努力实现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交相呼应,变成保护产业、保护产品的重要价值取向。我们要赓续农耕文化,保护独特的地理生态气候,手工制作技艺,渔樵耕读方式,生产生活的习俗。同时,我们要通过保护这种文化习俗来分享中国特色,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互动,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进出口的开放和互认。
重视突出保护共同持有人利益。首先,要保护地标农产品的公共属性,“共同持有”的前提是要保护公共属性,防止公权私用。其次,重点保护地理标志共同持有人权益。第三,区别地标与商标、品牌等的边界,实施专门保护。第四,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统”要实现领导体制机制标准制度统一有效;“分”要实现部门各尽所能、行业分类管理、产业整体推进、服务就近就便,确保审核结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地标产品要带动解决乡村产业难题。乡村产业难题主要表现在农民买贵卖难、乡村融资难、产业用地难、乡村留人难、政绩评价难等方面。前四个难题大家都知道,今天我重点说一说第五个政绩评价难。
我的建议是,参照海洋经济和数字经济的统计模式,积极构建乡村产业核算体系,定期发布乡村产业增加值变化,核算乡村产业的利润和税收涨跌情况,监测就近就业发展水平,考核农户经营性收入占比。右表为“农村就业及农民工情况”统计表。表中数据显示,就近就业率只有41%,总体上发展不错。但是要真正让乡村产业能够聚人气、聚财气,就要进一步提高就近就业的占比。农民经营性收入是一大块,近些年不升反降,这说明乡村产业对农民就业的贡献在降低。
以上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地理标志产业如何带动和引领土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思考。
中国农科院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就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现在已经面向全院博士和硕士生开设了四年的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课。我们有十堂课,都是必修课,学不好这十堂课,中国农科院的博士、硕士就拿不到学位。这也是基于对农科学子“三农”教育的考量,以后这门课要和大家一起加强交流。
最后我想说,地标产业,特别地标农产品能够发挥优势,引领产业发展,提升农业农村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