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动态
18
2020-01
芒种行记|在宁波,我们成了这座城市的“寻古者”
作者 admin
芒种说:在宁波,有一个遗址,静守着千年前的文明;有一个港口,吞吐间便是数百年繁华;有一座古楼,屹立于繁华读书街口,收纳中华文化精髓。即使是工业化的喧嚣,也无法掩盖这座城市的精彩过往。十二月下旬,芒种团队一行人就宁波市区域公用品牌调研一事造访宁波,于是,我们便有幸成了这座城市的“寻古者”。
 
 

 
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史前文明,留给后人太多未知和想象的空间,我们仅能通过捡拾碎片化的史实,满足自我对远古时代的好奇。寻古的第一程,我们选择来到河姆渡文化遗址,了解与长江流域相关的原始文明。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玻璃展柜内,沉寂了千年的器物与作物(稻谷)在这里陈列。展出的稻谷颗粒饱满,尽管在出土后被迅速氧化成黑色,但也能看出其形状与如今的稻谷依然保持高度的相似性、耜、鱼镖、镞形器等器物都由当时的匠人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还雕刻有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
 

 
看到这些器物,曾经依靠文字所想象出的祖先们生活劳作之景,在这一刻便有了现实依托。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或许是这样一幅场景: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新一天的劳作开始,男人们肩荷骨耜走向村外的稻田,女人们则手提篮筐隐现在山丘树丛,寻觅着来自自然的赐予…尽是一片和谐劳作之景。
 

 
河姆渡博物馆旁边,是遗址现场展示区。展区内的保护设施并不多,除了必要的防护区外,皆可随意观赏,这样的设置,带着一份原始文明特有的自由,也为我们能更直观欣赏遗址的原始面貌提供了不少便利。
 
当我们迈入展区,悠远古朴的骨笛声悠悠而来,远古文明宛如一个个跃动的音符,穿过七千年的岁月长河,呈现我们眼前。
 

 
区内植物茂盛,触目间即是深深浅浅的绿意,以榫卯结构固定的干栏式结构的房屋随处可见,这种结构既能抵御毒蛇猛兽侵扰,还能除湿避潮。而在房屋展示区前,还有一组河姆渡先民雕塑,他们或手持兽骨,用力翻耕着泥土;或拿石锛,或握骨斧,或扛木头,斫木盖房;纺纱织布、和泥制陶、磨制骨器、捣谷脱壳,行为举止各不相同,皆是对当时生产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
 

 

 

 
过去的宁波水网密布、舟船横行,无数寺庙府邸临水而建。如今随着商业化的发达,湖畔江边舟来船往的盛景已不复存在,但那些人文古迹却长久留存于此,无惧岁月侵蚀,既展现自然人文之美,也向世人诉说着传奇故事。
 

 
结束一天的调研行程时已接近傍晚,我们驱车前往酒店住处,途中恰巧经过东钱湖。这是一个环湖绕山的天然水库,郭沫若曾经评价东钱湖为“西湖风光,太湖气魄”,短短八字却形象概括出它的风雅与姿态。
 
车辆行进间,只见远处的青山就像在烟雨笼罩中,朦胧又富有诗意,恰如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卷。水面上荡起的一道道水纹、不时略过的水鸟们,又为画卷在静谧中添了一分灵动。
 

 
下午五时的东钱湖,游客早已四处散去,只剩饭后前来闲聊漫步的当地人。我们决计下车一游,做一个“随心所欲”的寻古者。
 
既是“随心所欲”,便没有明确目的和方向,我们只是慢慢走着,欣赏暮色下的湖面风光。身后不时有问答声传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一位母亲在给孩子讲述东钱湖的传奇故事。
 
据说,在东钱湖的西南方有一座岳鄂王庙,是为纪念名将岳飞所建。
 

岳母刺字 图源百度百科

 
当年,岳飞死后,他的冤魂化为两个西瓜,一个西瓜飘在西湖上表明他的不二忠心,另一个则飘到了东钱湖,似乎预示这里将是他的福地。后来出生于东钱湖附近的一位官员为他恢复了名誉,而漂浮在西湖和东钱湖的两只西瓜也随即变成了两个土墩。为了纪念岳飞,当时西湖和东钱湖一带的老百姓便在土墩上建起了岳王庙和岳鄂王庙。
 

 

 
在宁波,有这样一个地方,它藏匿于繁华中,自有一份宁静和书卷气,用苏轼的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它恰到好处,它便是天一阁。
 

范钦画像 图源百度百科

 
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期,目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我们来到天一阁,已是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程。青石铺径,香樟浓荫的天一阁,一走进大门,就能看到范钦的青铜雕像端坐于此,陪伴着书楼度过数百余年的光阴。
 

 
当年为了能将毕生所搜集的书籍进行永久性的保存传递,范钦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最终决定以《易经》中的阴阳五行之说来建造藏书楼。《易经》中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范钦认为“天一”“地六”这样的格局能产生水,故此书楼楼上为一通间,楼下分六间,并用“天一阁”三字命名,有以水克火之意。
 

 
回顾往昔,历史上的藏书之家数以千计,但多数人在几世后就湮没,能保存书籍百年以上的家族屈指可数,如天一阁这般奇迹地经受住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袭更是少见。这得益于范钦当年定下的严苛家训,他要求世代子孙必须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家族共管书籍的规定,并设立了“烟酒切忌登楼”、“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等禁约。
 

 
不过范氏子孙虽谨遵祖训,也并非真的顽迂不化。清初黄宗羲成为第一个登入天一阁的外姓人,在他之后,万斯同、全祖望、袁枚等当时文化界首屈一指的文人也纷纷登阁拜读。
 

 
天一阁,曾是无数文人墨客最渴望登临的地方,被誉为中国藏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而当我们着眼当下,会发现时代又赋予了这个书楼新的意义。
 
关于这个新意义,散文学家余秋雨在《风雨天一阁》中给出了最完整的解答。他说“在文化沟通便捷的现代,它(天一阁)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从探索七千年的古址遗迹,到偶遇带有神奇传说的东钱湖,再到必去拜访的天一阁,宁波秀美的风光与文化的源远流长,让这个美丽富饶的浙东小城以自己独特的风姿和情韵展现在我们心中。
 
我们充分领略了宁波的历史与风情,却也没有忘记调研的真正目的——了解宁波农产品。
 
作为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宁波农业的发展要显得低调许多。但当我们真正去了解宁波农品,却发现它们个个都“大有来头”,原来奉化水蜜桃、余姚杨梅、鄞州榨菜…每个农品都有着可讲可究的传奇故事和悠久历史。
 
奉化水蜜桃以肉质细软、汁多味甜著称,它的由来与一个布袋和尚有关。相传布袋和尚参加王母蟠桃宴会,想把仙桃美味分享给凡间,于是将吃剩的桃核装入布袋,带回了家乡奉化栽种,桃树长大结出的果实甜美多汁,很受百姓喜爱,当地人因此进行广泛种植,于是就有了如今被誉为“琼浆玉露,瑶池珍品”的奉化水蜜桃。
 

图源宁波奉化水蜜桃网
 
再以鄞州雪菜为例,鄞州出产雪菜制品历史悠久,其中鄞州邱隘出产的雪菜因其色泽黄亮、食之生津开胃,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腌制雪菜已成为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的手艺,至今当地仍广为流传着“纵然金菜琅蔬好、不及吾乡雪里蕻”的说法。除此之外,“三天不吃咸菜汤,脚骨感觉酸汪汪”“家有咸齑,不吃淡饭”“蔬菜三分粮,咸齑当长羹”“咸齑炒炒,冷饭咬咬”等俗语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调研一行,不管是对宁波城市历史的深究还是对宁波农品的考察,都让我们成了一位“寻古者”,也让我们感受到从遥远时光而来的一份力量。此番芒种团队应邀打造宁波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我们渴求了解宁波的文化特色,也希望能从宁波的历史过往中寻找到突破,将宁波这座城市的特色叠加到宁波市区域公用品牌之上,以赋予宁波农品来自人文力量的支持和面对新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