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动态
28
2020-08
芒种行记 | 赤峰,一个“不简单”的地方
作者 admin

 

 

?芒种说:
    多省交汇之处,因着各地人口的流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往往会造就一座“不简单”的城市。内蒙古、河北、辽宁三省交界处的赤峰市,就是这么一座“不简单”的城市。赤峰位居内蒙古大草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草原的广阔、山川的巍峨,都呈现在这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赤峰美景

 

    走进赤峰,随处可见内蒙味儿、东北味儿、华北味儿,多元文化交织,异彩纷呈。人们爱吃牛羊肉,也钟爱煎饼果子、对夹、炖菜,当地人一开口浓重的东北腔,总让人怀疑这里是个“假的”内蒙古。

 

    这座“不简单”的城市,有着不简单的精彩。

 

草原上的“诗和远方”
 
    赤峰有个别号,叫做“内蒙缩影”,据当地人说来到赤峰,就能满足你对内蒙古大草原的所有想象。我们带着满满的期待,当然也怀着些许怀疑踏上了这片土地。
 

 
    赤峰人没有吹牛。克什克腾旗的草原,即使已渐入秋,依然诠释了何谓“一川草色青袅袅”,演绎着“长郊草色绿无涯”的故事。
 

 
    乌兰布统草原,许多人或许没听过这个名字,却早已在荧幕中领略其风采。《还珠格格》《康熙王朝》《绣春刀》等影视大片,都曾在这片草原取景。
 
 
    乌兰布统草原不是想象中的一马平川,而是略有起伏、与天际相连的草甸,是浑然天成的游乐场。由于靠近大都市,离北京不过300公里,游人如织。夏季,它是人们的避暑胜地,秋季则成为了摄影圣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别有一番风趣。
 
    几天的调研时光,行摄的镜头里看不到几个人,尽是辽阔天地下爽朗的风。

 

山川间的中原风采
 
    诗与远方,不足以概括赤峰全貌,除草原风光外,赤峰还有浓厚的中原味道。两者交融的缘由,首先得从自然地理说起。
 

 
    赤峰地貌总体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态势,山水兼备,稻田点缀。大兴安岭自东北向西南铺开,燕山自海滨向西延伸,远古造山运动让它们在赤峰西侧相遇。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也在赤峰的东边牵手,形成西辽河的主源。
 
    山川原野之间,农耕文明应运而生。且由于靠近清政府都城,赤峰曾作为中原移民的一大阵地。自然与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赤峰“草原之中有中原”的独特景致。
 

赤峰既有遍地牛羊
 

又有万千庄稼

 

    由草原向远处眺望,蓝天绿草为幕,云朵亲吻山川,道路两旁的谷子低垂着头,一群群牛羊悠闲漫步……所有的景致粗略一看,充满天地苍茫的雄浑气势,但细细品味,竟也镌刻着江南风光的儒雅秀美。这便是属于赤峰的独特气韵。
 
    “草原”与“中原”,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在赤峰始终和谐共生。

 

马背上的波澜壮阔
 
    未到赤峰时,就被这里的契丹文化所吸引。马背上的民族、神鸟海东青,南北面官制度……关于契丹的印象存在于只言片语中,却难有真切的想象。来到赤峰市巴林左旗,我们才真正领略,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如何波澜壮阔地存在过。
 

辽上京博物馆,讲述马背上的契丹王朝

 

    巴林左旗现存辽上京遗址,历史上,这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有趣之处在于,这座城池分为皇城和汉城两部分,皇城是契丹贵族的生活区,汉城则是契丹统治下汉族人的生活区。这种治理方法,被赞为中国实行“一国两制”的开山鼻祖。
 

辽上京博物馆内,陈列着都城复原模型

左边是汉城,右边是皇城

 
    彼时,汉人与契丹人以北太行山、长城为界,汉人人口超过40万户,人口总数远远超过了辽朝腹地的10万多户契丹族,成为辽朝第一大民族。如何有效管理汉人,成为辽朝统治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辽朝开始了“一国两制”的管理模式。
 
    “一国两制”的基本行政框架是“官分南北”,“北面官”统领契丹各族,“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如此的政治智慧,让皇城与汉城共荣共生数百年。
 

和平时代的马儿不再征战,它们是牧民穿行草原的好帮手

 
    我们造访时,遗址正在建设。城内草地依然可以辨出宫殿残垣、城墙断壁以及建筑物底座的痕迹,那些倒塌后依然宏伟的土筑夯墙、台地、密布的勾纹砖布纹瓦,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辽代的辉煌。
 

辽上京博物馆内,陈列着都城复原模型

 
    沿着栈道踏上古城墙,听当地人指点江山,“这儿是皇城,远处是汉城,右边高起的土坡原先是个佛塔……”城墙离地数米,风却格外猛烈,向前眺望,人声、车马声,似乎正从繁华古城奔涌而来。
 
    契丹民族虽永远留在历史,但其光芒仍在赤峰大地闪耀。

 

长城外的中华文明
 
    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郊,有一座名为“乌兰哈达”的山。“乌兰哈达”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赤峰的城名与鼎鼎有名的红山文化,皆由此而来。
 

赤峰的红山

 
    红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国内外学者对其十分关注,考古出土了大量新时期时代的陶器、石器、骨器,尤其珍贵的是大量玉器。赤峰的第一大“IP”,就是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C型玉龙”,它无足、爪、鳞、角,代表了龙的原始形象,其形象已成为了赤峰的城市符号。
 

赤峰市博物馆陈列的“天下第一龙”

真品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学者们也因为这个考古发现,开始打破长城的“藩篱”,向北方去寻找“龙的传人”更古老的祖源。2012年5月,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出土了一尊陶塑人像,成为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被誉为“中华祖神”。

 

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的祖神像

 

    专家论证,祖神像发源于距今5300年前,刻画的是活生生的先祖形象,很有可能与祖先崇拜有关,或者就是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共有祖先。对祖神的崇拜与追问,吸引大量国内外学者不远万里造访。
 
    赤峰拥有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数千年文明不曾断代,留给我们一个长城外的浩瀚中国。

 

旱地上的勃勃生机
 
    天地给了赤峰壮美的风光,也给了赤峰农牧业发展的制约。赤峰年平均降水量为381毫米,仅为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一半。干旱,成了这片土地上的“痛点”。
 
    在极度缺水的环境里,勤劳勤奋的赤峰人,凭着一腔热忱,硬是开辟出了一条旱作农业发展之路。敖汉镇出土的兴隆沟遗址,被誉为“旱作农业发源地”,遗址内出土的碳化粟(谷子)和黍粒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由此推断,赤峰境内的西辽河上游地区是这两种谷物的起源和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
 

出土的碳化粟(谷子)和黍粒

 

    旱作农业,这一赤峰“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如今已然结出了灿烂的果实。赤峰小米、赤峰绿豆、赤峰荞麦,一个个在行业内响当当的地标产品,正在演绎这片旱地上的勃勃生机。
 

    赤峰市不同旗县盛产不同品种的小米,阿鲁科尔沁旗主打大金苗,巴林左旗主打毛毛谷,敖汉旗的小米种类丰富,文化历史也更为深厚。图为大金苗。

 

    如果说杂粮是赤峰旱作农业的“天作之禾”,那么设施农业栽培的果蔬,则更像一股“逆境生长”的力量。赤峰市设施农业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农业部门的引导下,在城市周边郊区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模仿学习外地建造模式,首建日光温室和大棚。发展至今,设施农业在赤峰已十分成熟,尤以番茄、黄瓜、辣椒等茄果类蔬菜产业为优。

 

设施成熟的番茄种植基地

 

元宝山区一家企业正在培育的番茄苗

未来,元宝山区将打造种苗特色小镇

 

正在打包番茄的忙碌场面
 
    由于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牧业始终是赤峰重要的物产底色。昭乌达肉羊,巴林牛肉、巴林羊肉,几大地标产品呈现赤峰“舌尖上的滋味”。不过由于内蒙古牧业发达,各地区羊肉在产业端、品牌端均表现得尤为突出,竞争激烈。近年来,赤峰另辟蹊径,以“肉牛”产业为发展重点,利用靠近京津冀的地缘优势,闯荡另一番天地。
 

 

     历史把这片土地不断割裂重组,人们却从未迷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创造了别样的辉煌。我们看到了赤峰的辉煌,也看到了背后400多万赤峰人的赤诚付出。我们看到了赤峰的精彩,也期待着能将这样的精彩,呈现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