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一耗散结构,其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农业品牌化过程作为一非均衡状态(即耗散结构理论中的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要达成系统的高效率运行,必须保证系统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各要素与系统环境之间存在高效率的运行和有效联结,如农业与工业间、农业内部各 部门间、政府和农民间都必须实现协同关系。从协同学理论分析,农业品牌化过 程有以下特征。
1. 农业品牌化的技术性
农业品牌化的基础动力是科学技术进步和不断创新。由于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化学、物理、气象、地理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和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使落后的、传统的以劳动集约为主的农业转变为以技术集约为主的现代基础产业。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影响农业品牌化内容的改变,特别是科学技术上的每一大 的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品牌化的大变革,即新的农业革命,如石油农业、生态农业和生物技术对世界农业品牌化的影响。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的地区之间各自的资源禀賦征的差异性,而必然导致农业品牌化的技术结构差异 性。从农业品牌化过程的起步方式看,农业品牌化的技术结构大体可归为三类: 其一是机械技术为主的结构型。农业品牌化的技术重点放在农业机械化,其他技术占次要地位。它主要适应于地多人少、劳动力缺乏的国家和地区。其二是生物技术为主的结构型。农业品牌化的技术重点放在生物技术方面,它主要适应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其三是生物和机械技术交错的结构型。农业品牌化的技术选择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并进的结构。当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髙,农业品牌化过程的技术选择向趋同方向发展。
2. 农业品牌化的效率性
农业品牌化的效率性又称经济性,是指农业品牌化过程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农业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农业品牌化的效益性又可分解为经营效率和经营效益两个方面。前者包括管理效率、资源要素配置效 率和结构变动效率,后者则包括农民、集体和国家共享的效益(社会效益、生态 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少。农业品牌化作为一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高效率和产出的高效率是维持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髙低则是关键环节。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拉坦和日本的速水佑次郞分别研究美国和日本农业品牌化成功的经验时发现,尽管美日农业品牌化道路不同,但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的经济原理是一致的,美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劳动力,而日本则是土地,所以美国选择以机械化为主的发展道路提高资源总体利用水平,而日本则采用良种、化肥和水利,增加土地面积的有效供给。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也表明,传统的低效资源配置方式是农业发展波动的基本动因。
3. 农业品牌化的制度创新性
制度创新是影响农业品牌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它是理顺农业内部与环境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在农业内部,要实现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必须有理性的制度作保证,确保利益主体利益的合理分配,以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在农业外部,由于农业品牌化与农业、农民、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密 切关系,因此,也必须有理性的制度来协调各业、 各部门和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使农业品牌化达到一“阀值”。制度的不断创新则是实现理性制度的基 本手段。
农业品牌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建立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实现资源要素按市场经济规律合理配置;其二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政府干预制度,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波动性;其三是完善农业发展中的社会 化服务体系,以克服因土地使用权分散和规模效益低对农业品牌化的消极影响。可见,在中国人多地少、农户分散承包经营和土地要素市场受到禁止的情况下,制度创新是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4. 农业品牌化的持续性
农业品牌化的持续性即农业发展的持续性。持续可释义持久永续,从物理学定义是农业经济系统受到外界较大的干挠力时维持自身的能力。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生态上健全,社会上可接受或技术上合理,它与石油农业和无机农业不可相互替代,而后者只是实现前者的手段。
农业品牌化的持续性可依据以下几方面论据:其一,持续增加的物质要素投入是农业品牌化持续性的物质基础。根据投入产出的规律,投入是产出的第一推动力;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的持续性决定了产出增加的持续性。由于农业品 牌化过程中,不断投人物要素,必然促动农业产出的持续增长;其二,农业品牌化过程中的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 动力;其三,农业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世界范围和中国农业发展趋向上看,中国的农业品牌化有其必然性,这主 要表明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品牌化是国际农业大市场的需求。入世后,我国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农产品关税较大幅度降低,非关税措施和出口补贴基本取消,实行关税配额的几项大宗农产品的配额量也大于国内市场进口产品的实际需求量,我国农产品不仅将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且将在国内 市场上与国外农产品竞争。由于我国农产品总体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加之许多农业发达国家还保留高额的农业补贴,我国农业面临 的竞争形势是空前严峻的。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采取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明 确主要目标市场,确定发展思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打造农业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区和优势农产品,辐射和带动全国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是我们积极应对人世,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也是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促进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二,农业品牌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迫于日益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对农产品需求的巨大压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人类社会以追求农产品产量的最大化目标来组织农业生产活动。然而,由于人们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在人们充分运用机械化、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垦荒及掠夺地力而使得农产品总产量和单产获得很大提高的同时,却发现 农业生产目标与生态环境目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系统日趋脆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沙漠化、物种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 题日超严重。而推进农业品牌化,可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基础,增殖可再生资源,建立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生态经济运行系统,并重新选择农业生产的技术,以解决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和昆虫抗药性等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农业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目前,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越来越高,已基本实现了农产品产、力卩、销一体化经营,具有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业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先进化及大公司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经营的特点,产生了像瑞士雀巢、美国菲利浦—— 莫里斯和英国荷兰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市场 变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严重削弱了农产品竞争力,直接影响农产品供 给及价格的稳定性。推进农业品牌化,通过开发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既可以帮助农民解决与市场的衔接问题,解决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偏离市场需求而不断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又能带动生产、加工、 销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延伸产业链条,从而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第四,农业品牌化是人们消费取向发展变化的要求。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迫于解决温饱的需要,人们通过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产量,达到在农产品数量上使人们得到满足。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物质生活由温饱逐步走向全面小康,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倾向于品质好、无污染、无公害、安全性强等。而由于同类农产品的同质性较高,消费者无法用肉眼进行识别,消费者只能凭肉眼识别农产品的清洁度、新鲜度,无法了解农产品的品质特征、安全、无污染等情况。推进农业品牌化,向市 场提供品牌农产品,突出了农产品的差异性,有利于消费者区别农产品,方便选 购,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第五,农业品牌化是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的要求。推进农业品牌化是农户、企 业、政府的联合经济行为,它既能根据市场导向发挥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特色 优势,创出农业名牌产品,又能在国家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避免农业的重复建设,进而真正提高多层次需求的有效供给,通过规模化经营,化解市场风险及农业投资风险,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对农民 来说,可以将农产品卖出去,有效解决“卖难”问题,取得稳定的收益;对企业来说,使其原料供应稳定可靠,规模经营成本降低,名牌产品竞争力提髙,企 业效益相对提高;对政府来说则增加了财政收入,从中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