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16
2020-09
全国学浙江,浙江怎么干?——解读《浙江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18)》三大亮点
作者 admin

 

今天的浙江,堪称一片热土,到处迸发着勃勃生机:

去年,浙江坚持15年力抓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捧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举世瞩目;去年,浙江还成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

全国学浙江,浙江干了啥?近日,由浙江省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和省统计局联合起草的《浙江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18)》正式出炉,对全省乡村振兴的新进展、新态势和新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呈现。


 
扬长避短,融合跑出“加速度”

在以规模论英雄的传统评价体系中,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浙江,难有竞争优势和立足之地。但浙江人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高效生态。

以全国闻名的茶产业为例,浙江的种植面积不算最大,可亩均效益却是最高的。还有像浙江的稻田养鹅、养鱼、养虾、养鳖等模式,都实现了“千斤粮万元田”的目标。这些景象背后的奥秘在于,浙江农业不再是简单种养,而是通过赋予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等多重功能后,走向了高附加值。

《报告》中,有一组数据最能说明高效生态带来的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让浙江土地亩均产出高达67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之一,浙江近千个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间融合聚合在这里尤为显著,亩均产值超过1万元,比周边地区高出30%以上。

这种融合的“加速度”不仅体现在农业上,近年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生产服务等新业态在浙江蓬勃成长,不同业态之间的融合、不同环节之间的互联、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结同样引人瞩目。

浙江无法在农业规模上胜出,但山清水秀,十分适合发展乡村服务业。以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民宿集聚村)为例,截至去年底,已经建成1162个,床位近40万张,床位数超千张的集聚村就有28个,全年接待游客4亿人次,营业总收入超过427亿元,带动就业100余万人,带动农产品等销售90.7亿元。

融合发展需要人才也需要资金。去年,浙江“两进两回”态势愈发明显,共计吸引近万家企业参与,投资超千亿元。光一个台州市,就引导1.3万名乡贤落实项目5200个,涉及资金160亿元。乡贤和资金的进入,将为浙江乡村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奠定基础。

 
困则思变,改革赋能促活力

农村发展的春天,是靠改革来激活的。对浙江来说,每一次飞跃,每一次成长,莫不是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破除桎梏,趟出的崭新天地。

《报告》中,特别集中梳理了过去一年浙江各地在农村改革中涌现出的新做法、新经验。

浙江嘉兴是“三治结合”治理模式的发源地。由点到面,浙江实体化推进“三治结合”,去年,启动善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培育“三治结合”示范点2000多个,呈现出“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善治格局。

“最多跑一次”改革同样发轫于浙江,现在,这项改革正向乡村延伸,“乡镇前台综合受理,县乡(镇)后台分类办理,乡镇统一窗口出件”政务服务模式实现了镇街全覆盖。去年,在深化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上,浙江已建成县级综治中心89个,乡镇综治中心标准化率95%,村级综治中心试点全面推开。

除了在乡村治理结构上的创新,浙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上,加快推动农村改革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向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转变,从而释放改革红利。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浙江94个县级单位均通过了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综合验收,颁证率达97.4%,农地抵押贷款余额31.9亿元,已建成市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93个、乡镇产权服务平台979个,累计交易3.3万宗、交易额超100亿元,农房抵押贷款余额205.2亿元,业务量全国第一。

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亲自点题,并部署的命题。据了解,省、市、县、乡四级农合联已吸纳会员6.6万个,基本覆盖全省较规范的涉农主体。

土地资源一直是浙江发展的瓶颈。为了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去年,浙江创新性地推出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计划在三年内,启动实施150个工程,整治和生态修复土地408万亩。届时,有望新增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2.3万亩、耕地2.5万亩,以及建设用地1.2万亩,经整治修复后,耕地质量等级还可平均提升0.5-1个等次。
 
城乡一体,住在乡村幸福多

在浙江,住在乡村正成为一种时尚。一方院落,窗明几净。茶余饭后,漫步村中,整个乡村如同大景区,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夜晚时分,村庄广场上,村民们早已跳起舞步。从文化到教育,从交通到医疗,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日益缩小。

农村公路上,浙江从“村村通”加速迈向“路路美”;行政村直接通邮全覆盖,快递乡镇网点全覆盖,4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从设施建设基本全覆盖,正转向标准化常态运行……总之,民生服务越来越全,越来越优。

光有环境当然还不够,关键得“钱袋子”鼓起来。浙江素来藏富于民,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02元,连续34年冠居各省(区),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而几年前,浙江的扶贫开发就从消除绝对贫困,全面进入减缓相对贫困阶段,去年又专门启动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同时加快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怎么样解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此,浙江实施乡村文化兴盛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推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加快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

去年,浙江再次新建农村文化礼堂3143家,累计建成11059家,加上全覆盖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浙江已初步建成“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接下来,浙江还将加速普及乡村数字文化服务。

有了这些文化阵地后,又该如何“活”起来?据了解,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有个“服务菜单”,可系统提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农业等1325项近3万个“菜单”。去年,浙江送戏下乡2.6万场,送书下乡260万册次,送讲座展览5000场次,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700场次。

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去年,浙江近千万户家庭参与好家风建设活动,有700余万户家庭参与立规立训。许多地方操办婚丧喜事,从过去讲排场,到如今比文化,浙江的乡村文化正呈现出潜移默化去旧俗、润物无声植新风的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