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18
2020-09
借助互联网化,创塑农业品牌
作者 admin
导 读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严峻 ,各农业品牌无法进行惯常的线下品牌传播与营销。这一问题,让众多品牌运营单位与主体焦虑不安。

  如何借助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渠道实现虚拟世界的品牌传播 ,塑造抗疫期间特殊的“R&V”(现实与虚拟)的生活方式下的品牌形象,实施品牌营销,是当前农业品牌面对的重要课题。

  因此让我们重温胡晓云老师在2016年间 ,应农业部市场司邀请发表的这一主题讲座,以飨读者,以供参考。

       我们看到,2019年,全球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44.37亿,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达35亿;目前全球手机用户数超过 51 亿,智能手机占所有设备的 2/3 以上;全球 98% 的社媒用户(超过 34 亿人)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社交平台。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从2008年的3.14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1.63万亿元,网上零售规模猛增到9万亿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大国。

  而抗疫期间非常时期的生活方式,更要求我们借助互联网化,创塑农业品牌,才能应对非常时期。

  一系列数字同时表明品牌电商化和数字化乃是大势所趋。近日中国公布的《2020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再次强调农业农村品牌化、电商化的双轮驱动作用。
 
 
2016年讲座全文:

  大家知道,农业部于9月5-7日,在苏州召开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大会”。会上,提出了“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互联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力量”等重要观点。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有效途径。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制高点,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这意味着,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化农业,将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制高点与先导力量。

  我赞同上述界定,并将交流题目定为:借助互联网化,创塑农业品牌。这个题目的命题用意,源自以下共识。

 
共识1:中国制造必须转型升级为中国品牌
 
  毋庸多言,因为这是一个品牌消费的时代,这是一个以品牌为核心主题参与竞争、用品牌创新经济价值的时代。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连续发布了两个重要文件。4月4日的文件《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45次提到“品牌”;6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中,开篇第一句便强调: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

  我欣喜。这是我们这许多年来的研究所希望看到的。政府能够看到品牌消费的趋势、品牌竞争的格局,集中力量,实现品牌突破。我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决策。
 
  这是一个C2B的时代,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与引导是根本。品牌时代的到来,是因为品牌消费趋势的形成。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21世纪,随着生活水平日趋提高,消费者已经进入了“新生活世界模式”。这个模式说明,消费者已经处于多元消费并存、象征消费盛行的消费格局当中。消费者既是“生物人”,具有作为“生物人”的需求,但越来越盛行于进入“社会人”、“符号人”的“现实世界”、“象征世界”的消费。

  品牌消费,属于人作为“社会人”、“符号人”的消费,在消费物的同时,更消费产品与服务的意义与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参见日本古田隆彦专著《成熟消费社会的九个角度》(日文版),1987;胡晓云论文《21世纪的中国广告:以“新生活世界模型”观照中国消费者》,2000年;胡晓云专著《安静思想》,2013)

  多元消费、象征消费、符号消费的趋势与盛行,意味着品牌消费的趋势与盛行。中产阶级的崛起(2015年已达2.05亿元)、脱贫攻坚战、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等,均意味着:品牌消费已经成为可能。而品牌消费,决定着品牌建设满足与引领消费需求的使命,促使了有别于传统经济的品牌经济形态的诞生。
 
  与单纯的拘泥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物质资料消费的传统经济形态不同。品牌经济体现了三大显著特征:

其一,以基于物质生产的符号生产,提升实体经济的文化意义与无形价值,不拘泥于单纯的产品功能利益,更侧重于情感利益、文化意义、象征价值(如:褚橙-励志橙);

其二,以基于消费者心智的互动沟通,增加资源经济的价值,协同消费者,共同创造、建立两者之间互动融合、相互忠诚、甚至融为一体的品牌世界(如:我的选择);

其三,以价值的聚合、再造、重塑等,超越价格竞争格局,创新品牌价值,从薄利多销到优质优价,直至优质更优价,形成品牌溢价。(重新定义农产品,可以从土特产成为区域文化、形象的象征,甚至成为县乡村灵魂、游子乡思的物质载体)。
 

共识2:中国农业以品牌为核心标志 ,真正开始了品牌化时代

几个相关问题,日渐获得共识:

  其一,品牌是中国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我常在各种场合讲,品牌农业具有六大战略意义:品牌农业是“以农立国,品牌强国”的国家战略的核心支撑;是以“绿色有机生态”发展为追求的可持续生态发展战略;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更美”为目的的乡村复兴战略;是以“优质高价、品牌溢价”为定位的资源价值提升战略;是以农产品品牌为引擎,实现跨界融合的新产业生态战略;是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竞争战略的全球化市场应对战略。


  其二,根据中国农业的产业特点、组织化程度特征,建立以区域公用品牌与产业、企业(产品、服务)品牌为结构的母子品牌互动发展模式,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品牌生态结构创建模式。
 
中国农业品牌母子品牌互动发展结构模式
 
  其三,根据农业的地理区域与文脉特征,建构以地缘品牌与非地缘品牌共存互补、互为背书的品牌生态体系,挖掘地缘品牌的特色优势,开拓非地缘品牌的现代化、时尚化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品牌生态体系、品牌竞争市场格局、品牌价值链。
 
中国农业品牌地缘与非地缘品牌共存互补发展结构模式
 
  因此,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趋势,根据经济形态从传统经济逐渐转型为品牌经济的时代特征,提倡“品牌为纲,纲举目张”。

  在农业研发、农业生产、农业流通、农业销售、农业产业化等等各个环节中要做的工作,如组织化、标准化、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符号化、资本化、互联网化、国际化等等,均应当围绕“品牌化”这个核心标志构成并运行。品牌意义上的各个“化”,均以品牌的构建、成长、价值提升为目标。如:标准化,不仅仅是产品的品质标准,同时更有品牌形象一致性、品牌利益统一化、品牌符号系统化等标准;规模化,以品牌的消费需求满足与引导为是否适度的标准;组织化程度,以是否符合品牌塑造为组织化要求的标杆,等等。在区域经济范畴来讨论,更有县域品牌、特色小镇品牌等,跳脱了企业、行业的机械划分,在全域品牌化的目标下进行所有相关内容与程序的控制与开拓。

 
品牌为纲,纲举目张


  也因此,信息化(我更愿意称之为:互联网化),应当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部分。由此,我很赞同这次苏州“互联网+现代农业”会议中,有关信息化是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制高点”、“先导力量”等观点与界定。

  为什么说,互联网化,是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制高点”、“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创塑农业品牌,要以互联网化为重要制高点?可以“借助互联网化,创塑农业品牌”? 
 
以品牌为核心、协同各生产与营销环节的互联网化


  前面已经谈到:这是一个C2B的时代。消费者是根本。而今天的消费者,已然处身于R&V的生活方式之中。
  
  
共识3:农业品牌的消费者,已然处身于“R&V”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R&V的生活方式? 

  R&V(Reality&Virtuality,现实与虚拟),指的是人们生活在虚拟与现实交互链接的生活方式当中。

  人的肉体处身于现实世界,但注意力在虚拟世界,且两者处于共时状态(手机应用;网购应用;游戏状态;游戏与现实的交互) ,甚而陷入数字化生存的环境,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这是今天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扩大了人们的生活疆域。

  数字化生产(物联网、质量追溯)、数字化营销(电商、VR、跨境营销)、数字化消费(网购;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生存), 乃至全球族(跨越国家疆界的生活与消费)出现。 
数字化生存与全球族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不唯技术或工具,而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化,可以互联全球市场,沟通全球族群消费。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2015年,全球已有32亿人联网,而移动通信正在快速发展, 全球手机用户数达到71亿,手机信号已覆盖全球超过95%的人口。

  具体而言,我们看到:

  其一,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2006到2014年间,网络零售交易额7年间增长了105倍,2006年为263亿元,2014年为2.78万亿元;社零总额的占比9年间提升了42倍,2006年占比0.3%,2015年占比12.75%。 

  不唯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互联网同样支持跨境消费与跨境电商。2016年5月17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发布《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跨境出口交易规模达4.49万亿元,跨境进口交易规模达9072亿元。

  而跨境消费趋势让我们看到,国内消费已经从标准化、大众化转型提升为个性化、多元化,因此,进口跨境交易增长幅度大;出口电商,则面临从原料到品质到品牌的跨越考验。 

  其二,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供应链。C2B的倒逼式传导,消费者决定营销流通环节、设计生产、原材料供应、品牌个性等等;中间商服务化,传统中间商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利益的可能性越来越弱化;强调服务创新而非信息封闭;生产商柔性化,提倡生产量、生产时间、品种等方面的柔性化,强调多品种、数量控制、时间灵活,根据消费需求下生产指标、订单生产等。 

  其三,互联网导致产业跨界延伸。互联网技术整合,打破了传统的产业条块分割。互联网+生产、金融、物流、采购、营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APP、零售等等。互联网成为一个可以全方位延伸的网状结构世界。如果技术允许,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控制,日渐可以“一网打尽”地球人的生产、生活,链接所有。

  其四,“互联网+农业”,则意味着:从生产方式角度而言,能够逐步从依赖劳动力投入的传统农业、应用大型机械的规模化农业、集成信息技术的精细化农业,逐步实施全流程把控的智能化农业;从农产品供需矛盾角度而言,则可以:

其一,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似乎零距离的接触与互动、物联网或质量追溯体系等,使信息透明准确,改变传统农业消费者信任度差、无法构建信任关系的问题;

其二,利用充分的信息透明和互动,让产品与消费者对接,可以使产品从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全球市场跨越,解决需求端与生产端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其三,采用预售、集单提升等方式,利用快递物流等,提升流通速度,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

其四,利用众筹、订单农业、大数据积累与分析,倒过来制订生产计划,解决传统农业生产的品种选择、规模决策缺乏计划性等问题。 
 
  所以,互联网+农业,绝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智能化支撑,以互联网分享思维、用户思维为特征的,整合性的生活、生产、消费方式的革命。
 

共识4:“互联网+农业”,成为传统农业的革命,但尚未解决深层次问题

  在“互联网+农业”的革命进程中,我们看到了惊人的数据:

  其一,农产品网商数量增加。至2015年,单从阿里平台来看,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超过90万个,其中零售平台占比97.73%,“1688”平台占比约为2.27%。

  其二,农产品整体销售量大。2015年,单单阿里平台上完成的农产品销售达到695.50亿元。其中,阿里零售平台占比95.31%,“1688”平台占比4.69%。

  其三,农产品及食品总市场规模达到9.3万亿。其中,初级农产品、精致茶、农副食品的占比高。 
初级农产品、精致茶、农副食品的市场规模占比高

  其四,农资电商也获得前所未有的网上发展。

  2015年,阿里平台上,农资产品销售额接近50亿元,同比增长83.24%。零售平台销售占比93.97%,批发平台占比6.03%。

  但是,事实上,“互联网+农业”在消费终端隐含着深层次的问题。

  其一,电商企业的商品溢价程度低,消费者狂欢之时,生产者滴血之日;

  其二,互联网只成为企业的渠道策略之一,只解决了产品上网、网络渠道建设问题,但并没有解决产品销售,特别是品牌溢价问题;

  其三,电商数量多,但无法整合力量,集聚出击。网络上的恶性竞争,特别是价格战,成为常态。

  其四,与传统渠道比较,消费者的网络购买安全感不足,信誉感不强,信用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没有以品牌化为核心。没有真正从品牌战略出发,创建互联网环境下的强势品牌,只是以渠道的方式运用互联网;没有以品牌的方式,对接互联网,对接互联网的用户思维、消费者思维。
 
如何真正实现“互联网+品牌农业”?如何打造互联网农业品牌

  前面,我已经强调过: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同时,也是一个C2B的时代,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与引导是根本。唯有满足并引导了消费者需求,生产者才有机会赢得成长或溢价的空间。

  互联网化,包括:互联网技术(链接)、互联网思维(用户、分享)、互联网消费(自主选择、随时随地、便捷快速)、互联网世界(虚拟世界为主,现实世界为辅;现实世界的所有一切,为虚拟世界的满足与交互服务)。

  互联网化的两大核心:用户;大数据。互联网化的主体核心: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用户大致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目标明确的用户。已有品牌忠诚度,上网后,直奔自己心仪的品牌店铺。这些是网络原住民,在网购物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是她们与品牌在虚拟网络世界交流的渠道。

  第二类,在网络上“逛”的用户。
G-ALIBA:互联网中的消费者行为模型


  G-ALIBA,互联网中消费者行为模型说明:网民在互联网中“逛”,以“逛”为行为主体,边逛边看、边逛边挑、边逛边查信息、边逛边享受、边逛边购买。在逛的任何一个节点上,首先都需要与品牌产生接触。用眼接触、用时间享受、用心挑选。该过程中,几个方面的因素将诱发网民查看、浏览店铺,最终形成购买,甚至多次购买。

  而促使网民从“闲逛”到对某产品或品牌产生“执念”的四个基本原则: 

  其一,创造深刻品牌印象。之前对某品类、某产品、某品牌的记忆与好感等,成为网民在“逛”之中寻找、进入店铺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店铺品牌在“逛”之前就能够植入消费者心智。

  其二,创新独特个性诱惑。“逛”过程中,店铺的差异性、独特性成为诱饵;因此,需要利用品牌接触的方便性、品牌的独特个性创造,以狙击消费者的“逛”。同类产品,消费者的比较、选择因为容易而游移。 

  其三,充分互动建构依恋。“逛”进店铺后,需要有很好的互动交流,才能增加品牌的粘度。客服的语言方式、交流舒适度、售后服务的信任度等均需要满足其购物的体验性需求。 

  其四,强化价值缔造执念。利用购买后的售后服务、产品体验等,强化品牌的价值与价值感,令消费者产生品牌执念,认牌消费。
 
  创造深刻品牌印象,是因为,品牌战略是创造认知的竞争战略(品牌是认知的利益载体、价值系统、信用体系(参见胡晓云论文《“品牌”定义新论》,2016年) ;创新独特个性诱惑,是因为,品牌战略是差异化个性化竞争战略(品牌是差异化竞争战略,参见波特《竞争战略》,1996);充分互动建构依恋:是因为,品牌战略是构建消费者与产品的互动亲和关系的竞争战略(参见奥美公司:品牌是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丹舒尔茨《重塑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2015);强化价值缔造执念,是因为,品牌战略是创造忠诚的竞争战略 。(参见大卫•艾克《管理品牌资产》,1990)

  创造深刻品牌印象。上网前,预先提供品牌信息;预先创建品牌个性;预先形成品牌形象。实现线下的品牌背书。

  创新独特个性诱惑。首先,创造品牌个性的人性化。人对人最感兴趣(歌德)。“三只松鼠”、“新农哥”、“倪老腌”、“维吉达尼”。其次,实现品牌形象的娱乐化。网络世界,虚拟世界,象征与符号创造的世界,需要以符号体系对接消费者,担任牵引作用的,不是产品,而是符号元素构成的店铺的品牌形象。相关研究证明,生动、可爱、喜感的网络品牌形象,能够吸引网民“闲逛”时的注目与喜爱。(“三只松鼠”、“武功猕猴桃”案例)。第三,形成品牌内涵的精致化。用符号元素、形象设计构建精致化的品牌内涵。令消费者感觉品牌的质感。

  强化价值缔造执念 。品牌战略是创造忠诚的竞争战略。品牌需要强化服务体系,完善售后服务,提升服务体验;提升品牌价值,构建消费者的价值感 ;创造品牌忠诚,形成忠诚消费、习惯性消费、认牌消费。(案例:三只松鼠、倪老腌、维吉达尼、武功猕猴桃)。
采用言语解析法得出的“三只松鼠”的网民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互联网化的核心要素是大数据。切糕王子案例、阿米家的酱等品牌的成长,都是利用大数据的互动价值产生的品牌效应。

  创塑农业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资源体系匹配、品牌生命周期、所处环境不同等,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助互联网,达到品牌创造的目的:

  第一种可能:可以将互联网作为媒体,实现农业品牌的故事传播场创设。

  褚橙的品牌发生,更多的发挥了互联网的媒体特征。媒体人的思维、媒体人的话题炒作、媒体人的价值发掘。利用互联网的媒体属性,发动褚时健及“励志橙”话题,引发关注,达到注目,诱发好感和价值发现、价值传播。

  第二种可能:可以将互联网作为渠道,实现品牌的互联渠道开发。

  艺福堂,在几乎所有的茶叶企业都依然热衷于专卖店的时候,他率先上网,形成了第一个互联网茶品牌,并理所当然的成为互联网茶行业的领导品牌。通过架构网络渠道,继而建立健康茶品牌理念,汇聚网民关注、集聚,形成茶的网络购买。

  第三种可能:可以将互联网作为场域,实现品牌的场域经营与社区营建。

  如八十号仓库等品牌,将互联网场域作为茶社区来经营,实现了社区品牌化经营。,实现了传统茶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化的包装设计、互联网化的传播渠道、互联网化的传播内容、互联网化的茶品牌角色分享。

  第四种可能:可以着重互联网的移动特征,创造移动互联网的社员品牌。

  如初印茶社。通过公众号、视频传播构建品牌个性、产生品牌互动,形成社员环境,创设社员虚拟聚会,实现消费者的虚拟。

  “互联网+农业品牌”,还需要农口部门为核心的、各种资源体系、职能部门的互联协同:

  协同质检部门,实现物联网、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协同商务部门,以农业品牌化引领电商化;协同网络平台,实现全网销售与精准互联(特色中国;网易严选;京东优选);整合区域电商与农产品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实现品牌化为核心的互联网化;协同淘宝大学等,实现农村淘宝、农产品上行的互联网思维及其技术培训教育。
 
 
总结

  1、农业品牌时代真正来临,许多共识必须形成。
  2、借助互联网化,创塑农业品牌,需要弄清互联网、网民的特征。 
  3、利用互联网,创造农业品牌的四个基本原则为:创造深刻品牌印象;创新独特个性诱惑;充分互动建构依恋;强化价值缔造执念。
  4、品牌创建过程中,可逐步互联网化,并将之作为媒体、渠道、场域、社区等不同属性的对象来应用。 
  5、实现以农口部门、农业企业为核心的互联协同,创塑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