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江日报》武汉三农奋力耕耘正当时栏目以“优质农产品品牌加持 叫响‘武汉味道’”为题,整版关注武汉农业品牌,以“子品牌+企业品牌”的发展故事,讲述武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江城百臻”推动武汉农业产业加快发展进程。
“江城百臻”由芒种团队提供顶层规划,于2022年9月正式与消费者见面。
产业振兴,品牌先行。大江大湖的大武汉,独特的地域环境、优越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农耕文化,孕育出了大批优质农产品。而以这些优质农产品为基础打造品牌,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固化农产品形象,也能吸引和引导消费者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2022年以来,武汉积极创建“江城百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武汉现代都市农业的品牌标杆,促进都市农业进一步提档升级。2022年,经“江城百臻”宣传的武汉品牌农产品销售额较上年增加20亿元。今年,“江城百臻”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品牌授权产品目录已达81个,同时,“江城百臻”积极进行品牌价值评估,助力武汉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
“江城百臻”品牌海报
说起蜂蜜品种,槐花蜜常被人们所熟知,而在黄陂区,作为中国四大名蜜之一的黄陂荆蜜,近年来正以其独特的品质征服国内食客的味蕾,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滋养着漫山遍野的牡荆花,特有的地理环境成就了黄陂荆蜜的好品质。2011年,黄陂荆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如今,500多户蜂农抱团发展,把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一年产值达到近5000万元。”黄陂区蜂业协会负责人介绍,黄陂荆蜜是中国四大名蜜之一。近年来,黄陂区通过培训提升养蜂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推进蜂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现在这项‘甜蜜事业’越来越甜,助力更多蜂农增收致富”。
冬日暖阳下,黄陂区木兰乡富寨村红马寨养蜂基地里,百余个蜂箱整齐码放,基地负责人刘维军正忙着检查蜂箱,趁着寒潮到来前把蜂箱缝隙堵好,减少冬季冷风对蜂群的影响。
“现在养了100多箱蜜蜂,可得把它们招呼好。这是我全家过上甜蜜日子的‘法宝’。”刘维军说,冬季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护好基地的蜂箱,做好蜜蜂监测。“蜜蜂现在都是半冬眠状态,开春后就会活跃起来,白天知道出去采蜜,而且会根据路线返回,聪明得很。”
黄陂荆蜜一年只在5—8月生产,特别是七八月份,黄陂北部木兰生态旅游区内近千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白蓝紫的荆条花漫山开放,流蜜期长达两个月,这也是荆蜜品质最好的时段。牡荆花花开时,就会吸引无数蜜蜂前来觅食,黄陂荆蜜由此而来,被誉为“金黄色的瑰宝”。
刘维军说:“以前黄陂荆蜜大多是武汉本地人来买,由于口感好,品质有保障,顾客也多了不少外地人。现在我们自产自销的产品已经卖到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湖南、河南、贵州等地,还有欧盟代表慕名前来商洽。”
目前,黄陂荆蜜主要靠企业销售和蜂农自销,黄陂区蜂业协会在行业开展养蜂人实名化生产销售,每一件蜂蜜产品上都有蜂农姓名和电话,“每瓶黄陂荆蜜都能追根溯源,让大家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黄陂区蜂业协会常务理事、武汉乐神三宝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德华介绍,黄陂荆蜜对于产地范围有着严格要求,蜜蜂采集地必须在黄陂区红岗山、木兰山、石门山,以及西部的云雾山、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一般天然蜂蜜中的淀粉活性酶值为4ml/g.h,而黄陂荆蜜中的淀粉活性酶值含量高达15ml/g.h以上,这意味着黄陂荆蜜的营养价值更高。
“黄陂是我国十大养蜂基地之一,高峰期时,这里的蜂农达到了4000多人。”何德华说,由于蜂农“追花夺蜜”的游牧性质,定居在黄陂养蜂的人数逐年减少,而随着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蜂农已经逐渐从单纯的采蜜,发展为自产自销一条龙模式。如今,黄陂区18个养蜂专业合作社、546个专业养蜂户抱团发展,使黄陂荆蜜的品质和价值不断提升。今年,在政府部门和黄陂区蜂业协会的支持推广下,黄陂荆蜜的产量和销售额有望实现新突破。
“黄陂荆蜜已成为黄陂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黄陂区蜂业协会负责人介绍,该区以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龙头,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养蜂场和蜂农为基础,形成产业链条,正迈向集约化模式发展。此外,黄陂区蜂业协会还为区内地标产品的生产、销售、贮存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并半价为蜂农统一印制“黄陂荆蜜”商标、包装盒、包装瓶等。
“我们在木兰种蜂基地建成了黄陂区蜜蜂科普馆,正在新建标准化生产加工厂房,满足蜂农和其他群众的各项文化和生产需求,把服务对象从单一的养蜂户扩展到各乡镇养蜂合作社、养蜂协会团体等。”何德华说,未来,乐神三宝蜂业将和黄陂区蜂业协会共同努力,继续提升地标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让更多人了解黄陂荆蜜。
“朋友们,想知道咱们蔡甸莲藕长什么样吗?今天就带大家直击挖藕现场,千万不要错过哟……”12月20日上午8时许,在“知音藕先生”直播间里,主播“藕三宝”将镜头对准不远处的藕塘——这里是蔡甸区永利村藕鲜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粉藕基地,负责人李正旺正和挖藕师傅们在塘里“摸金”,顺着荷梗向下,不一会儿就捞出一条长约80厘米的莲藕,简单冲洗后,便能看到莲藕的粉嫩本色。
当下正是莲藕采挖的旺季,藕塘里时常传来惊呼声和欢笑声。看着一根根品质、颜值俱佳的莲藕,李正旺笑着说:“通过在直播间不断科普蔡甸莲藕文化、推荐莲藕美食,蔡甸莲藕的品牌知名度提升不少,现在每天的鲜藕都供不应求,用莲藕制成的粉条、热干藕粉等产品在网上也卖得十分火爆。”
上午推荐蔡甸莲藕美食,下午科普蔡甸莲藕文化,晚上直播带货莲藕方便速食产品……今年10月起,李正旺的“知音藕先生”直播间一天三场从未间断,幽默的语言、热情的现场氛围、精彩的文化故事,吸引了不少网友围观,短短两个月,已新增了近10万粉丝,平均每场直播观看人数从最初的500人增加到了超万人,累计点赞超百万人次。
“以前也做直播,但没有坚持每天做,于是经常能收到粉丝的私信,询问下次直播时间。”李正旺表示,粉丝的“追问”让他认识到每天做直播的必要性,于是,李正旺聚集了3位经验丰富的网红达人,建立了专业的自媒体团队,从今年10月1日开始,一天3场直播,每场3小时。“这不仅是积累人气的好渠道,更是传播蔡甸莲藕文化的好途径。”
在基地展示中心,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产品橱柜旁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砂锅,还有一排小型汤煲,李正旺介绍,这是直播时要用到的道具,可以现场为粉丝煲一锅粉藕排骨汤。“除了直播,今年我还带着这些砂锅参加了各种煲汤比赛,在线下活动中推广蔡甸莲藕品牌。”李正旺说。
“生鲜超市今年预定了500万斤,线下餐饮店预定了100万斤,莲藕粉条加工至少需要300万斤……”拿出订货本,李正旺计算着基地全年的莲藕供货量。他认为,要想增加蔡甸莲藕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必须以市场为抓手,打通前端销售渠道。
凭借着多年的销售经验和人脉,近年来,李正旺已经在全国铺开了销售网。“以往我们都是等着客户下订单再发货,但今年,我们调整了销售方式,联合生鲜超市、线下餐饮店等渠道,开展‘订单式农业’。”李正旺表示,通过“订单式农业”,蔡甸莲藕生产基地更加团结,蔡甸绿色方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藕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8家合作社拧成一股绳,夯实供应链。
为了从源头把控蔡甸莲藕的品质,今年,李正旺从市农科院引进了优质的莲藕种苗,通过自主培育,可满足合作社800亩藕塘以及3000亩合作基地的种植需求。同时,他引进了“香粉”新品种莲藕,这种粉藕七八月就能上市。
“目前,基地主要以‘毛三节’、‘鄂莲五号3735’、白玉簪系列等莲藕品种为主,产量高、品质好,后期还将不断试种新的莲藕品种。”李正旺介绍,所有合作基地均使用统一的莲藕品种、统一的种植标准,聘请种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管理藕塘,保证蔡甸莲藕的稳产增收。
3537莲藕(左),毛三节莲藕(右)图源:蔡甸文旅
“以前莲藕卖不出价格,不少藕农都逐渐不想种藕了。自从蔡甸莲藕的品牌知名度逐渐响亮,市场需求逐渐稳定,甚至供不应求,我们种植的信心更足了。”蔡甸绿色方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艳春说。
夏可赏荷花、摘莲子,冬可挖莲藕、喝藕汤。为了让市民沉浸式感受蔡甸莲藕的魅力,今年初,李正旺在莲藕基地旁打造了一处集赏花、研学、休闲农家乐、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庄,推动农旅融合。
“农庄里最出名的就是‘全藕宴’,蜜汁捶藕、酥炸藕夹、葱花藕饼、藕粉圆子……除了最经典的排骨藕汤,蔡甸莲藕还有数十种吃法。”李正旺介绍,一桌全藕宴,有荤有素,皆以莲藕为主要原材料制作而成,道道都是美味。“进入冬季后,每天都有市民预定‘全藕宴’,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能在农庄里垂钓、烧烤,体验乡村乐趣。”
为了让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蔡甸莲藕的美味,近年来,李正旺专注于莲藕产品深加工,自主研发出热干藕粉、藕泡米、莲藕粉条、坚果桂花藕粉等20多款莲藕衍生产品,获得15项发明专利。“今年,我们新研发出排骨藕汤的自热锅,只需加热十分钟,就能喝到正宗的蔡甸藕汤。”
如何进一步提升蔡甸莲藕的品牌知名度?李正旺谋划了两个方向:一是把蔡甸莲藕做成方便速食向餐饮市场推广;二是推出“藕先生”线下莲藕特色小吃实体店。“有了市场需求,蔡甸莲藕产业才能做大做强,品牌知名度也能逐步提升。”李正旺说。
“继汪集鸡汤亮相央视武汉市农产品宣传片后,这个月初,我们在北京参加‘江城百臻’农产品推介会,再次实现品牌效果完美绽放!”12月25日,新洲区汪集汤业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先利说,汪集鸡汤融合传统和现代工艺,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管理,在效率、安全等方面获得多重优势,鸡汤品质达到最大化、最优化,品牌价值日益彰显。
今年,汪集鸡汤线上日均销量超万罐,年销售量达1000万罐,年销售额约5亿元,带动周边上千名村民脱贫致富。
主播正在推荐汪集鸡汤。长江日报记者刘帅 摄
一罐鸡汤,香飘十里。提起新洲汪集,武汉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汪集鸡汤。
上世纪90年代末,“汪集”商标由当地政府注册,“汪集鸡汤”区域品牌由汪集汤食产业协会40多家汤食业主会员共同使用。到2000年后,汪集鸡汤发展到达辉煌时期,年产450万罐,当时的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最火的时候,武汉街头有1700多家汪集汤馆,数万人做汪集鸡汤的生意,汪集鸡汤更有了“楚天第一汤”之称。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汪集鸡汤发展放缓,陷入瓶颈。如何让老字号迎来发展新机遇?返乡能人程先利给出的答案是:苦练内功,让汪集鸡汤实现选材标准化、炒制标准化、分罐标准化。
“我们汪集鸡汤用水,采用的是汪集地下18米的深井水,清澈味甜,这也是汪集鸡汤香甜的原因。同时,我们采用散养420天的母鸡,剁成24块,制成正宗土鸡汤。罐装后的鸡汤采用121℃高温灭菌消毒,将先进的食品标准化观念引入鸡汤制作全过程,用易拉罐真空包装。”程先利说,这样的鸡汤,无防腐、无添加,保质期也从7天延长至1年,“现在爱喝汤的人,只需在手机上一键下单,便能随时随地品尝到我们正宗的汪集鸡汤”。
不仅易拉罐真空装的鸡汤有严格标准,现场制作瓦罐鸡汤的餐饮店,也实现了明厨亮灶。在汪集汤大酒店、汉森汤馆等汪集街道上的汤馆,就能看到显示屏,上面实时展示着后厨的状况。
在新洲区和汪集街道支持下,去年,汪集鸡汤馆实现了明厨亮灶全覆盖,到汪集餐馆内堂食的消费者,能看到后厨的情况,吃得更放心。这套系统还和新洲区市场监管部门联网,随时接受监管。
程先利介绍,这两年,他们正尝试“互联网+”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机制,通过“电商直播+网红带货”模式,在生产环节打造名特优品牌,在营销环节让消费者满意放心,持续扩大汪集鸡汤的品牌影响力。
“27.8元,两罐400克的汪集鸡汤包邮带回家!各位粉丝朋友,我们鸡汤最大的特点就是味鲜美、肉细嫩、香醇厚,食用起来还特方便,大家只需拉掉罐上的拉环,将鸡汤加热3—5分钟,便可尝鲜。”走进汪集汤业公司直播间,公司聘请的两名主播每天都会准时开播两场。程先利说,在直播间,全国各地的粉丝都有,这两天降温,罐装的汪集鸡汤卖得很火爆,当天线上订单已发走1000多罐。
“除了自己的主播带货,我们还和一些乡村网红大V合作,开启鸡汤产业线上+线下售货双渠道,最大程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助力汪集鸡汤走进千家万户。”程先利说,今年,占地120亩的汤食文化产业园已经在汪集开工建设,汪集汤业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玉如意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高龙科技集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将在此聚集,抱团发展。
“目前,园区具备汤食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物流、仓储等全产业链能力。”新洲区汪集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产业园将按照“一街、一馆、一区、一园”规划,打造荆楚汤食第一街、食品加工示范园、美食数字化展销馆、生态田园休闲区,建设成为多元类型融合、复合型发展结构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