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追踪
08
2017-06
蒋文龙——深耕“三农” 麦秀两岐
作者 admin
  编者按:近日,中央新闻单位驻浙记者联合会在杭州举办研讨会,专题研讨蒋文龙的“三农”报道。作为农民日报驻浙江记者站站长,多年来,蒋文龙围绕浙江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利益关切,深入基层,深耕“三农”,麦秀两岐,采写了大量报道,受到广泛关注。他的作品与成果,也获得与会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这里,选登两位专家的评点,以飨读者,并供业界同仁品鉴。
 
 
 
 
 
研究型记者的四种能力和四个维度
 
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  沈爱国
 
 
 
  蒋文龙是一个专家型记者,这几乎已经是一个共识。我本来打算说一个题目,叫“蒋文龙——专家与文人的合体”。因为在他身上,有非常显著的学者气质和文人风范:说话慢吞吞,文绉绉,待人温和,肚里有货,很有涵养。
 
  但是,为了避免重复,更主要是为了显得与众不同,我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个“研究型记者”的概念。发言的题目就叫:《研究型记者的四种能力和四个维度》。
 
  第一种能力是感知力。
 
  一个研究型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出色的新闻人。所谓感知力,就是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新生事物的能力,超人一等的新闻敏感。感知力,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日常的积累和训练,表现为思维火花的闪现,电光火石之间,眼睛一亮,思维豁然开朗。
 
  在蒋文龙的作品集——《麦秀两岐》一书中,好多作品都体现了高超的新闻敏感。有些报道的标题就非常吸引人,新闻性特强,新闻价值高。
 
  比如《浙江旱粮成“新宠”》一文,说的是番薯和土豆这类当年上不了台面的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了消费者眼中的“宠儿”,反映的是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以及政府引导有方,推动有力。
 
  《杭州:智慧农业正当时》这篇报道,抓住的新闻点是:杭州的智慧农业集成了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只要轻点鼠标或者操作手机,就可以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大步迈入了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电子保姆”管理石斛,手机种葡萄,听听名词都让人神往。
 
  再比如《饭店门前摆粥摊》《一颗樱桃的72小时旅行》等新闻篇目,都是新闻价值高、让人耳目一新的出色报道。
 
  第二种能力是思辨力。
 
  思辨能力,就是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浅入深的比较,从而对新闻事物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式反映。由点及面,由现象到本质,在作品中寓理于事,以事明理。或者说,也就是根据报道主题需要,抓住事物特点,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叙述,深入分析,总结规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增加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厚重感。
 
  《麦秀两岐》中有以下篇目,都是思辨力的产物。
 
  比如《“互联网+农业”如何加——对浙江遂昌、临安两地的分析》,探讨中国最为年轻的互联网如何与最为传统的农业产业相加。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县域经济电商化正在席卷中国农村,而品牌化在其中有独特的作用。
 
  再如《猪是怎么飞起来的——浙江龙珠畜牧专业合作社的养猪经》,蒋文龙用他最擅长的提问式标题,把问题摆在读者面前,最后用他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严密的逻辑,把答案呈现出来,让人受到启发,得到借鉴。尤其是这篇通讯的开头写得非常吸引人:
 
  “艾格非”养猪,很快偃旗息鼓;“高盛”养猪,至今生死未卜;“网易”养猪,人们形容是“纸上谈兵”。养猪血本无归的案例如今比比皆是,惊心动魄。
 
  然而,浙江龙游的一家本土合作社,短短四年时间,用连横合纵之法,将农业产业中最传统的生猪养殖,做得风生水起。人们形容,“龙珠”的猪会“飞”。
 
  还有《破题“股份制农场”——浙江仙居县农村改革的创造性跨越》,以及他的另一作品集《龙行浙江》中的《不包办不图利不冒进——鄞州农房改造中的哲学思辨》,这两篇工作通讯,通篇读下来,理性思考多,思辨色彩浓,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
 
  蒋文龙在《龙行浙江》的后记中说:进农民日报后的第一篇报道是义乌农贸城,他不愿意写成泛泛之作,要求自己总结提炼它的成长发展规律,对其他地方能够有所借鉴。从此,深度报道就成了追求和特色,大量查阅资料,不断琢磨,不断打磨。对每一个新闻素材,都习惯于放到整个“三农”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不断提出“为什么”“怎么办”,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三种能力是预见力。
 
  预见能力,也可以叫做前瞻能力,指的是研究型记者,善于以当下社会形势或者客观事物的现状为基础,为依托,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
 
  蒋文龙就是这样的研究型记者。他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和时代的最前沿,总揽全局,并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已知推及未知,洞察趋势和未来。他能够认识到重大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预见到未来发展中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主动掌握发稿时机,取得更大更好的传播效果。
 
  我在这里简单罗列一下这一类报道的篇目,比如《麦秀两岐》中的《农业电商,阿里造梦》,《龙行浙江》中的《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浙江创新——可望破解产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体报道内容,我就不再重复。
 
  第四种能力是创新力。
 
  创新能力,就是指研究型记者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唯书、不唯上,不为现成的各种新闻发布会材料所束缚,不为现有的各种结论所左右,独立思考,敢于触碰热点和难点,敢于发出独特的声音,提出独到的见解。
 
  正如胡宏伟的《温州炒房团》提出的观点: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炒房团风潮”,是一个天大的、被操纵着的谎言, 迄今最详尽的温州炒房团真相,谁是温州炒房大戏的主角,他们的炒房资本到底有多少?炒房团是否“有组织有预谋”,“炒房路线图”从何而来?究竟是什么人导演了这场合谋的财富游戏?“温州炒房秀”透射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哪些危队的脉象?
 
  书评:温州炒房团的故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在社会上,事情的真相却未必被很多人所知道。作者的最大贡献,就是履行了一个新闻记者的最基本职责,客观地揭示了真相。在经济权力渐趋主导之下的社会,这需要良知和勇气。
 
  蒋文龙的《龙行浙江》一书中,也有好多这样的篇目,追求特立独行,抵制随波逐流,努力发出自己的最强音,提出有创造力的观点,振聋发聩,让人警醒。比如《农业会展:盛宴过后须深思》《胡柚悲歌》等等。
 
  作为一位出色的研究型记者,蒋文龙身上的优秀素质,还可以从他所采写的报道的四个维度来解读。他的许多长篇通讯,具备了足够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他所做的每一次探索和尝试,都体现了“多人一点,快人一步”的新闻竞争理念。
 
  四个维度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是高度。所谓报道的高度,就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比如像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等,对中国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党员先进性教育、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等,也是某个发展阶段的战略主线。只有深刻领会这些重大主题的战略意义,用新闻专业视角进行思考,这些报道才有灵魂,才有高度。蒋老师采写的许多报道,在题材上往往具有重大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先行军、政府决策参谋者、先进理念传播器”的作用。
 
  二是广度。这个广度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报道题材范围广。《龙行浙江》的目录中,设置的栏目名称,可见一斑:“本报浙江特别报道”“新闻深一度”“直击杭州三农”“县域发展多棱镜”“人物面对面”“观察与比较”“城镇解剖”“营销解密”“微观主体新观察”“独立思考”等等。二是指作者的思维开阔,思想灵动,纵横捭阖,汪洋恣肆。三是传播范围广,报道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
 
  三是深度。蒋文龙报道的深度,也可以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独特性,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所谓“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说出了别人说不出来的话,这是一种深度。
其次是深刻性,就是报道能够触及到常人一时难以认识、一时难以把握的事物的本质,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和思想的精髓。这样的报道,那就必然是有深度的。
 
  深度在于准确地挖掘思想内涵。没有思想性,再精美的文字也打动不了读者。蒋文龙的许多报道,常常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大量一手资料和思考建议。这也是深度的体现。
 
  四是温度。这主要是指蒋文龙身上的文人气质和人文情怀。
 
  比如作品集取名为《麦秀两岐》,说的是一株麦子长出了两个穗子。属于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这个成语典故出自《艺文类聚》。不是中文系毕业的,恐怕大都不知道。
 
  温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报道中要包含人情味、故事性,报道中要时刻体现出人文关怀。最近说得多的几句话,可以拿来作为参考:“宣传新闻化,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生活化。”报道的生活味和人情味,可以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蒋文龙一次次的采访调研,基本上都是做到了“脚到、眼到、耳到、心到”。他的采访作风很扎实。报道的语言风格,也有许多清新灵动的闪光之处,努力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但总体上来说,因为非事件性新闻数量偏多,工作性通讯偏多,思辨性的内容较多,有时显得专业性太强、通俗性不够。今后在文本写作上,似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故事、情节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