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暨2023畜牧品牌嘉年华顺利召开。本届大会以“地标强农 振兴乡村”为主题,旨在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国“土特产”,尤其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化进程,提高畜牧地标品牌的品牌化水平。
今日分享《中国畜牧兽医报》头版专题文章《地标强牧风起时——2023畜牧品牌嘉年华亮点观察》,一同回顾2023畜牧品牌嘉年华的精彩瞬间。
畜牧业最忌跟风养殖,特别是中小散户,规模没有龙头大,成本没有巨头低,抗风险能力又弱,一旦遇上价格低谷期,往往面临艰难求生,致富更无从谈起。 所以,养殖最惧没有特色,对于一个地方而言,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地方“金名片”,是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土特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8000多个乡村特色农产品取得地理标志保护与登记,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畜牧类产品,这些都是推动特色养殖,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资源。那么如何把这些资源转化成品牌溢价? 在11月2日举行的2023畜牧品牌嘉年华活动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品牌代表、政府代表、行业代表等200余人齐聚浙江杭州,聚焦畜牧地理标志品牌化、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与优势,以新颖的会议安排,给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重聚焦 振兴乡村,产业先行,对各地政府来说,都有着强烈的意愿去寻找产业突破,但真做起来,发现难题并不少。一来,同质化竞争严重,可致富的农业项目不好找;二来,政府手中的资源也不多,有限的财政收入必须用在刀刃上。总之,少钱没方向,举步维艰。 但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很多地方是捧着“金饭碗”没饭吃。在全国800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含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和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有不少是畜牧类产品。对于农户来说,畜牧业是最容易出产值和效益的农业项目之一,对于地方来说,畜牧地理标志产品更是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土特产”,是独一无二的资源,可以避开与行业巨头同台竞技,方便形成差异化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乡村振兴要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要依托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多元价值。我国地标产品丰富,科技含量较高,应大力发展地理标志产业,从制度上重视顶层设计,开展试点示范,重点地区推广,将地理标志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全面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重大价值研究和宣传,以简单易懂易用方法科普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从而推动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难题。 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胡晓云看来,地理标志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与品牌价值,我国地大物博,地理特色与人文特色显著,拥有众多的地理标志品牌。在过去,这些地标品牌为实现产业兴旺做出了广泛贡献,但其品牌价值仍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与发现,而是否具备科学的品牌意识与品牌运营能力,这是当前推动我国农业品牌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本次大会的主题非常聚焦,不同于一些泛泛而谈的会议,2023畜牧品牌嘉年华始终围绕着“地标强牧”来展开,旨在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国“土特产”,尤其是畜牧地标的品牌化进程与水平。受邀嘉宾以主旨演讲、圆桌论坛、奖项评选等形式,分享了行业动态、前沿观点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与难点,集中探讨了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保护的制度设计、区域互动关系、品牌化方法论等内容。 有灼见 嘉年华多指狂欢节,2023畜牧品牌嘉年华有欢乐、有掌声,既是一场狂欢节,也是一场头脑风暴。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地域差异明显,有着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肥沃土壤,800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犹如沧海明珠散落在中华大地上。那么,这么多的地标品牌如何定位?如何创建?如何推广?如何体现价值? 芒种品牌管理集团总经理、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杨巧佳在主旨演讲中提到,现在大部分的畜牧地标产品没有在市场上端实现自己跟地标身份相匹配的价值,主要是因为多以B2B模式进入到市场,养殖户并不直接向消费者出售畜禽产品,而市场上实现价值的关键恰好在C端,所以各地应该去探索B2B2C模式,让消费者对地标产品形成品牌认同。具体来讲,要向消费者展示畜牧地标产品所拥有的多重特征,包括生产的区域性、品种的稀缺性、产品的独特性、品质的差异性,以及特色的专属性、工艺的传承性、地标文脉的悠久性等。 杨巧佳还认为,畜牧地标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区域抱团发展,才能真正为地标带来品牌经济的爆破。因为畜牧地标的品牌实际上是单一品类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先天能够去整合区域的资源,协同区域的力量,形成畜牧地标母子品牌协同发展机制。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论坛上,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法军表示,海南省非常重视畜牧地标,在顶层设计上,出台了《海南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里,专门对地标做了规定,还给予了系列政策支持。另外,海南还特别重视科技赋能,支持从种质资源保护到育种、养殖、加工全面进行扶持,既重视保护,也重视创新,同时进行全链条的开发,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农民日报社上海记者站站长胡立刚认为,畜牧类地标品牌的提升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农产品中占比仍然不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只注重品牌名的传播,而不是注重于专业化的传播;传播地标产品,而忘了传播地标品牌;传播过程当中,忽视了优秀的子品牌传播。“畜牧地标产品的价值和作用不只是畜牧产业这么狭窄,好的地标产品,不单能发展出一个产业,还能成为区域文化,甚至沉淀出文明。” 在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品牌研究所副所长、燧人影像总导演蒋凭轩看来,视频是时下比较高效且流行的内容呈现方式,传播者要用消费者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同时还要注重数字化品牌,因为它可以直达消费者,通过数据的反馈来迭代自己的产品,更新自己的供应链能力,比如消费端的评价,对供应链的改造、产品的开发,都非常有意义。 浙江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直以来都在猪产业链上做深耕,该公司CEO黄迎军思考最多的是: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金华两头乌迅速出圈?最终,这家牧旅融合企业确立了网红打卡的属性,只要游客进入牧场,就可以看到每一个点位都非常适合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发抖音等,所有场景都高度契合当下自媒体传播的属性,让品牌形成游客自发的二次传播。 可借鉴 卖的都是肉,有的只能在成本线上挣扎,有的却能价格翻倍,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品质与品牌的差异,那么畜牧地标产品该如何强化这两方面的优势?有什么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会上,6个畜牧地标品牌代表为大家分享了自身的经验。 金华两头乌猪有“熊猫猪”之称,是中华名猪之一,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金华火腿”便是用这种猪后腿加工而成,现如今,两头乌猪该如何延续辉煌?金华市婺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严东生表示,金华两头乌猪的生命力在于品种培养、品质提升、品牌做强,突出金华两头乌产业特色化发展、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切实加强对地标产品的保护。当前,金华两头乌的品质、市场供应数量、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甘肃环县是传统的半农半牧县,养羊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据环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梁钧洲介绍,近年来,在产业上,该县通过构建产业联合体,羊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养殖到抱团发展的转变。2022年,全县羊只饲养量突破360万只,实现产值55亿元,养羊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收入达到7000元。在品牌上,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品牌建设,以“环乡人”为区域公用品牌,从产业扶贫、大学生养羊、科技兴农、羊羔肉制作、农文旅融合等多方面切入,吸引央媒关注报道。另外,通过建立环县羊产业展览馆、羊文化长廊,建成中国羊肉养生城,充分展现环县羊产业历史文化。中国羊肉养生城自2021年开园以来,实现旅游收入8.98亿元。 缙云麻鸭在创新饲养方式方面颇有特色,据缙云麻鸭养殖协会会长虞挥介绍,水禽以前是高度依赖于水面,但是在环保压力下,缙云不仅探索出了水禽旱养和笼养方法,还推出了茭鸭共生的生产模式。在茭白田里养麻鸭,一方面可以减少茭鸭的用药,另一方面,鸭子进入茭白田里,能吃掉田里的福寿螺,这种茭鸭共生的模式成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锡林郭勒奶酪则是把传统文化与技艺发挥到了极致。锡林郭勒奶酪注重自然发酵、低温制作,加上加工工艺独特,奶酪中保留了丰富的营养和活性物。为将这门技艺传承好、发扬好,锡林郭勒传统乳制品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高校成立产业技术联盟,将当地的奶制品生产企业、小作坊纳入服务对象,突出土特产特性,提供技术、标准、管理方面的服务,推动特色奶制品产业发展。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使得巴彦淖尔成为中国肉羊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巴美肉羊数量、羊肉产量、全年分割上市,均居全国第一,有“中国羊都”之称,再叠加优质品种、电子身份证加持下的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电子交易平台、“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的增分项,让巴美肉羊热销大江南北、全球各地,甚至搬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餐桌,走进卡塔尔世界杯。 文昌鸡抢占市场的秘密武器则是做足好吃文章。从种源来看,文昌鸡优势明显,其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高出国内肉鸡品种很多。从养殖方式来看,文昌鸡一般养180天才上市,先经过120天的散养,再经过60天的笼养,即使为满足嫩鸡市场需求,也要养到130天才上市。由于养殖时间长,营养风味物质积累多,香味、口感非常出众。 可看、可听,还可现场体验,案例分享之余,本次嘉年华的现场考察项目同样精彩。作为2023畜牧嘉年华的重要配套活动,次日,在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与会代表见识到了如何全景塑造熊猫猪猪IP、如何把一个牧场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如何利用新媒体思维来提升品牌的传播力。 立标杆 品牌是品质的背书,一个好的畜牧品牌可以带活一方产业,闯出一片市场,富裕一方牧民。那么,什么样的品牌才算是好品牌?是有影响力的品牌?当天下午,2023畜牧品牌嘉年华发出耀眼榜单,为畜牧地标品牌发展立下了醒目标杆。 此前,根据胡晓云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农业品牌声誉评价模式,对全国643个畜牧地标品牌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评选出2023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声誉百强。当天,《2023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声誉评价报告》现场发布,百强榜单也随报告而出,其中北京鸭、盐池滩羊、宣威火腿位列十强前三甲。 另外,嘉年华还设立了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保护奖,该奖由中国畜牧兽医报社和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旨在嘉奖在畜牧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成效的品牌。今年是该奖项首次发布。 据介绍,根据不同侧重点要求,奖项共分为四个系列:品牌文化奖要求在畜牧地理标志产业文化的发掘、活化、应用等方面有突出成效;品牌科技奖需在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有突出成效;品牌传承奖着重在品种保护、利用、传承等方面有突出成效;品牌传播奖则偏重在营销、传播、渠道等方面有突出成效。每个系列奖各评选10个品牌;单个品牌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均特别优异的,可重复申报评选。四个系列之外,还另设品牌保护大奖即全场大奖,要求在上述四个方面有综合成效。 早在2023年9月25日,第四届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暨2023畜牧品牌嘉年华组委会组建了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保护奖初评委员会,对自主申报、专家推荐、行业推荐的品牌进行了资料甄别、商标注册查询、品牌建设成效核实以及集中初评后,形成了候选名单,其中品牌文化奖18个、品牌科技奖30个、品牌传承奖38个、品牌传播奖16个。 10月12日—15日,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保护奖终评委员会开展评审,以最终投票得分进行排序,对于最后一位票数相同的品牌,结合“2023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声誉评价”结果,最终筛选出各项排序前10个的品牌,同时,再综合决出1个品牌保护大奖。 当天,四个系列的40个畜牧地标品牌脱颖而出,盐池滩羊成为最大赢家,唯一捧得品牌保护大奖,该品牌的成功经验也成了各地代表争相研究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