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全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势高陡且植被覆盖率高,相对隔绝,因此保留着原始的生态环境与民族风情,对外界来说是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芒种团队兵分两路,踏入这黔东南秘境,分别“探险”当地的环境与民风。此篇行记将带你跋涉黔东南山水,探访新奇美食——
图片来自太平洋摄影博客
数亿年前,地壳运动,沧海变为桑田,云贵高原拔地而起,黔东南就位于这一古老高原的东部。芒种团队有幸受邀来此秘境一探,体验这民族风情满满的世外桃源。刚出高铁站,天空中丁零飘落几丝细雨,朦胧的雾气在远处群山之间游动,林海翠叠,色浓渐染,一阵清风吹来,丝丝清凉沁人心脾。
黔东南的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绵延不绝的青山,气势磅礴的苗岭横亘在黔东南中部,壮丽秀美。黔东南最高峰——雷公山就矗立在这片苗岭之中,耸入云霄,唐代诗人孟郊途径此山,不禁感慨写下“苗岭天下秀,半在黔东青”。
云雾缠绕的苗岭
山之相隔,风情独好
苗岭阻隔了外界,依旧保留着黔东南原始天真的少数民族风情。黔东南也被称为“百节之乡”,大小民族节日近400个,有侗族大歌节,摔跤节、苗族姊妹节,祭尤节,芦笙节、水族瓜年、斗牛节、吃新节等等。
凯里博物馆陈列着一种“五色糯米饭”,当地又称 “苗族姊妹饭”,专为“姊妹节”所准备,而“姊妹节”又被称为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在农历三月十五这一天,苗寨的姑娘盛装打扮,制作好五色糯米饭,等待外寨的小伙子们前来作客。小伙子向姑娘讨要姊妹饭,这姊妹饭中往往藏了姑娘心中的暗示标,如藏的是一双筷子或者两根树枝,表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如藏的是单数,则表示婉言拒绝;如藏的是辣椒,则表达直接拒绝。它如同无字情书,撮合过无数美好姻缘。
五色姊妹饭
水之相连,有“融”乃大
山将黔东南与外界隔绝,而水则使黔东南与外界联通。黔东南境内有清水江、舞阳河、都柳江三大河流平行东流。
清水江位于雷公山北部,是重要的苗瑶通道。苗族是山地民族,吊脚楼依山而建,山有多高,房子有多高,远离大河,与他们更亲近的是苍莽蜿蜒的苗岭。故在国家力量进入之前,无人知晓“清水江”的名称,它是一条“孤独的母亲河”。直到清朝,国家力量全面进入黔东南,清水江流域才有了独属于它的名字。
清水江航运发达,可分为三段,上游河道清浅,可通小船;中游多有险滩,航行困难;下游河道宽阔,航运发达。此次调研一行中,我们去到的下司古镇就位于清水江上游,它是古时黄金水道的“末端良港”,成为了当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埠重镇,有着“小上海”之称,由于商业的发展,往来商户带来的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一路上,我们看到各色风格建筑融入在这一片古镇之中。
下司古镇
沿着河流向下走去,到清水江中游的剑河县,清水江畔一座雕塑矗立在我们眼前,“她”叫“仰阿莎”,是苗族的美神,高约88米,仿佛在守护着这一方净土。
仰阿莎雕塑
黔东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在水运最发达的下游,从开发苗疆的明朝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数百年间,苗族人们通过清水江,将古松巨杉源源不断地运输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获取经济收入,在这里形成了名盛一时的木材交易市场,据一位老排工回忆,“最盛之时,江面全是木排,密密麻麻,从这边走到对岸,不会湿鞋。”
后来出于对植被的保护,禁止乱砍滥伐,且清水江上修建了水电站,隔断了河流,当时的万木蔽江的放排盛况在今天已不复存在。
清水江
再一路向北,进入舞阳河流域。舞阳河河水蜿蜒,穿过有着千年历史的镇远古城,它将古城一分为二,北岸是府城,南岸是卫城,城内充满着浓郁的汉式风情,与黔东南另一座因战争和统治强行注入汉文化的隆里古城不同,在镇远,我们看到的是文化的主动融合。
舞阳河
镇远地处湘黔驿道与沅江水路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经济贸易中心。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大量涌入,带来商品交易的同时也带来了汉族文化,在这里与少数民族文化汇聚。故是柔情的河水将这一片净土与外界相连,新旧文化在这里交叠融合。
夜晚的古城华灯初上,河岸两边霓虹闪烁
山水之间,味道传承
山川的地形特点也孕育了黔东南独特的饮食文化。这里的人们喜酸,常言道“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那嗜酸的习俗又因何而起?黔东南州镇远县《乾隆•镇远府志》卷九记载有:“黑苗在镇远之清江台拱胜秉皆是……艰于盐”。一日三餐不可缺盐,但古代的盐管控严格,且黔东南居民多居住于崇山峻岭之中,山高路遥,远离盐马古道,商品交易不便,极难获得食盐,人们就另辟蹊径,在“酸”上做起文章。
传说一名美丽姑娘把洁净的菜叶子放在热米汤里浸泡,几日后,米汤发酵发出一股清香的酸味,味道鲜美异常,与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而解决无盐的痛苦,从而逐渐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酸食文化”。
在当地,苗族有句俗语:“最香最美的,要数酸汤鱼。”在凯里我们便品尝了赫赫有名的“酸汤鱼”,鲜甜的鱼肉配上滴有木姜油的辣椒蘸水,一口咬下,肉嫰饱满,辣味十足,而汤更是酸爽可口,回味悠长。
酸汤鱼
这里还有一道让人望而却步的“黑暗料理”——羊瘪。取羊胃中的残渣制成,由于放养的羊食百草,其胃里的汁液还有消炎养胃的药用功效,侗、苗、水、瑶等少数民族常用羊瘪款待上宾。
除却酸香,还有清香。雷公山下的雷山县,是苗族文化的中心,在这里,我们遇见一种茶,状如球体,通体浑圆匀称,名为“银球茶”。因茶叶生长在低纬高海拔地区,日温差大,养分积累,使得茶叶富含果胶。传说一位炒茶师傅在炒制过程中,炒制时茶叶粘连在一起,他翻阅典集,发现自古有扁形茶、针形茶、螺形茶,独没有球形茶,又恰逢中美乒乓外交后,“小球带动大球”事件闻名中外,再加上茶叶绒毛呈银白色,就命名其为银球茶。
泡制茶水也非常简单,只见一茶企老板取之一颗置于杯中,加入沸水冲泡,静候球体在水中舒展,宛如含苞待放,直至芽毫尽显于杯底,茶汤黄绿透亮,取一杯饮之,清香味浓,爽口回甘。
银球茶
高山屏障,延缓了黔东南现代文明旅游的步伐,但也是因此,让黔东南依旧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这也激起了现今都市人们对这片神秘“山地部落”的向往。
图片来自太平洋摄影博客
回归农业,黔东南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里地形多样,生态原始,孕育了丰富且高质的物产。世人对这一片地区知之甚少,如何把“山地部落”里优质的农产带给更多的人,则需要通过黔东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融入独特的地域文化,丰富品牌内涵,把品牌打造成与外界沟通的介质,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这一份山水之间的优质农产,感受黔东南的神秘与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