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品牌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 动态的、渐进性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历史地考查,品牌化是历史从长期停滞的中世纪进人急速变化的现代化社会而获得普遍应用的一个概念。在这个时期,一个又一个的包括思想、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革命,使得人们对自然、对人自身及其所处的社会的认识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品牌化概念正是为了概括这一系列变革而获得了普遍应用,农业品牌化的名词也随之出现,用来描述工业革命以后农业历史 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特征以及具体过程。
由于农业品牌化是在历史上产生,也是在历史上发展的概念,而人类对现代农业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很难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解释,理论界对农业品牌化的定义有多种。究竟怎样才能理性地把握农业品牌化的涵义呢,则必须联系农业品牌化产生的过程及发展特征探析。
1. 农业品牌化的历史性和世界性
农业品牌化作为一具体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性。首先它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出现而开始的,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实现农业的品牌化。其次,农业品牌化是产业结构变动规律与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农业发展变革过程的描述。尽管世界各国农业品牌化的方式及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农业发展共同规律的不同表现。再次,农业品牌化在不同的时代和发展时期,其内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由于品牌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换的社会变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由于品牌化的动力和源泉的变化而其内容和标准也必然有差别。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农业品牌化逐渐出现,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农业生产手段向机器转化;19世纪20?30年代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引起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层次变革,以电和钢铁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现代化浪潮,促动了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如果说传统工业扩大了石油能源的使用,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大规模使用石油这一不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那么,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如新材料、新能源、微电子学、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等的蓬勃兴起和发展将完全改变目前工业发展的道路,把工业建立在新型能源、新型材料以及电子等新技术的基础上,工业新技术革命将会为农业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新型能源、新装备,改变以“石油农业”为特征的农业发展道路。信息技术、生物技 术、新型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新兴技术群的出现,为农业品 牌化的发展赋予新的内容。
另外,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从而加速了包括农业品牌化在内的整个现代品牌化的世界进程。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现代化和品牌化从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核心地区向边缘的农业地区扩散,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转移。可见,农业品牌化并不能单纯看成依靠石油能源维持的机械化和化学化等,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2. 农业品牌化的相对性和地域性
农业品牌化的历史性和世界性,决定了其相对性和地域性。所谓相对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农业品牌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是各不相同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农业品牌化的地域性则是指农业 品牌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下也是存在着差异的。这主要是自 然资源禀赋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性导致的。尽管农业品牌化是以要求农业提髙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发展起来的,但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自然社会条件的差异性,农业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各有特色,以美国和西 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国家农业品牌化过程主要是机械化和化学化,这也是工业发展的需要。二次大战以后,工业的急速发展造成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的 迅速扩大,要求农业提供日益增加的粮食和原料,而人少地多的资源禀赋条件必 然选择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学化和以石油为动力的机械化,而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国家,其品牌化的道路主要是化肥、良种和水利,对生物技术的要求有所 侧重。另外,在20世纪50~60年代,农业品牌化以“石油农业”为基点,而 80年代以后则更注重生物技术的采用,主张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
中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达9亿以上,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_5亩左右,面临着严峻的满足13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和工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过去政策失误造成的人口压力及二元结构矛盾,使我们选择农业品牌化的道路和标准上都必须结合国情,既要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要重视生物技术的采用,不能简单地追求土地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的某一项指标,否则会 与农业品牌化的目的相悖。
3. 农业品牌化的传统性和继承性
农业品牌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所以现代农业作为对传统农业扬弃的产物,具有深刻的传统性和继承性。舒尔茨在研究农业发展问题时,抽象出两种农业经济形态:传统农业经济形态和现代农业经济形态。他认为传统农业有三个方面的特征,S卩:一是不存在土地的替代因素,再生产性物质资本从 祖辈那里遗传下来,尽管年年在更新,但历年几乎未变,劳动者所拥有的技能和知识完全是经验性的;二是人们对再生产物质资本的购买偏好长期不变,投资服从于边际需求偏好和资本边际生产力相等的原则;三是长期内传统农业处于稳定 均衡状态,社会无净储蓄或净投资,农业生产停滞落后,农民十分贫穷。在舒尔茨看来,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态,技术状况是不变的,生产形成定局,进一步增加产量 已不可能。但这一概念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农业的实际。下面我们简要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的特征及其与农业品牌化结合的必要性。
中国的传统农业的特征可以从生产技术和生产结构两方面概括。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应包括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的技术措施(如育种、种子处理保管、对农业生物之间互养或互 抑关系的利用等)和改善农业生物环境条件的技术措施(如土壤耕作、施肥、 灌溉等),它是以土地的集约利用为基础,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其他领域中。 精耕细作属集约经营的范畴,中国传统农业基本属于集约类型。在中国,由于小 农分散经营占优势,精耕细作越来越被限制在多劳集约的方式上了。至于精耕细 作的原因,既与人多地少的格局有关,同时也与自然条件的压力有联系,是人们 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抵御频繁的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建立并得到发展的。中国传 统农业的另一特征是以农牧关系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结构。中国农区生产结构是以 粮食生产为中心,耕桑并举,农牧结合。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品牌化过程是实现现代物质技术与传统农业 有机结合的过程,现代农业有其传统性和继承性。从农业历史看,中国传统农业以多劳集约为特点,技术上表现为精耕细作;西方农业品牌化,也是提高农业集约度的过程,技术上表现为机械化的精耕细作,在中国实现农业品牌化的过程中,应该吸收精耕细作传统中合理的、有用的因素,把精作细作和现代化结合起来,这将是中国农业品牌化的特点和优点,是加快实现农业品牌化的最基本的依 据。另外,从农业科学技术的继承性看,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环境条件和生物特性变化较慢,不少传统技术是基于对这些条件的深切认识,故能长久适用,就特殊性而言,精耕细作是以增加单产、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攻方向的,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并且许多的传统技术是以“三才”为理论指导的,这种理论把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条件、农业生物和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人,视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各种农业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比较正确地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因而也比较符合农业的本质,这对推动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4. 农业品牌化的定义
农业品牌化是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 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简言之,农业品牌化即是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
这里强调把农业视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因为农业品牌化的诸要素都是 在品牌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这些条件的逐步实现也为农业的逐步品 牌化创造条件。
就现阶段来看,农业品牌化应该包括五大要素或者说五大环节,这就是:品牌注册、品牌整合、品牌战略实施、品牌价值评估和名牌带动推进。这五大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品牌注册是农业品牌化的基础,品牌整合是农业品牌化的纽带,品牌战略实施是农业品牌化的核心,品牌价值评估是农业品牌化的衡量标准,名牌带动推进是把品牌做大做强及实现农业品牌化的目的。
可以说,200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整合 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发展特色农业”的精神,是对农业品牌化内涵的高度概括。
中国的农业品牌化过程有其自身的特色,是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业为支柱,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工业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等途径, 在国家对农业实施有效保护政策和协调工农业顺利发展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分阶段、分地区、分类型逐步把传统农业建设成为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基础产业,提高农业综合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工农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