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01
2018-06
制度因素的涵义及内容
作者 admin
    通常意义上的制度因素的研究,一般是置于体制框架下进行的。在体制框架 下,制度因素隶属于生产关系领域,如公有制度、私有制度等等。但联系到农业 品牌化问题时,制度因素不仅包含着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内容,而且还涉及到生 产力要素及其规律性的范畴。除此之外,还涉及由生产力规律决定的各种制度形 态下都存在的生产关系作用规律。如不同所有制对资源配置的手段、分配方式都 运用相同的或类似的机制。所以,制度因素的一般定义是:制度因素是指被某些 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的形式所联合起来的客体、观念或行为的集合。因 此,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制度因素包含什么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是由什么机制 相互发生关系的。农业品牌化过程中,根据其定义,制度因素涉及到品牌化有关的内容有:体 制、资源配置调控和发展过程的调控机制。
    (1) 体制。体制是制度因素的主要内容。一个体制的参与者可以是个人或不同的个人集团。通过参与者的相互作用,一个参与者的行为会同时地或相继地 影响其他参与者。研究一个体制涉及对各组织的相互作用分析,包括对组织构成 的分析,对组织间联系规则的分析,以及对影响参与者对这些信号作出反应的促 动因素的分析。在这里,经济体制是与农业品牌化过程联系更为密切的。经济体 制的形成,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和文化、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 改变经济规模和结构,这些变化又必然会改变经济体制。当然,一个给定的经济 发展水平或格式并不独一无二地和特定的经济体制相联系。相反,不相容原理可 以说明,虽然一个给定的发展水平可以适应一种以上的经济体制,但一定的发展水平却可能和某些特定的经济体制是不相容的。这样说的一个理由可能是发展水 平在改革着经济体制。另一个理由则是经济体制在避开和该体制下不相容的发展 水平或格式。例如,部落社会或寡头政治的社会可能会抵制将要破坏传统的社会 结构的经济变化。另外,经济发展水平还在其他几个方面与经济体制具有联系。 第一,它是经济体制作用于其中的该环境的一部分,而环境影响着体制的 效果。 第二,它影响着文化,而文化也在塑造着经济体制。最后,经济体制的目的之一 可能就是改变发展水平。
    社会和文化力量的许多方面也都影响经济体制。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社会基于 种族、职业、收入、财产、宗教或其他因素而分为若干阶层;另一个方面则是社 会的风俗、传统、价值观和信仰。意识形态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经济体制。 它影响着经济体制的目标和手段,例如它影响着什么是经济体制的目标,其中应 予优先考虑的目标是什么;体制的机构和手段,以及利用它们的格式;对待目 标、机构和手段中变化的态度。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可能维持或改变经济体制。
    还有经济体制的环境。一个经济体制的自然环境包括诸如规模(按面积和人 口计算)、位置(地形、气候、进入海洋的通路)以及自然资源的条件。这些特 点以不同方式间接地影响着经济体制的性质。例如,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征 的确定中发挥了辅助作用。它们还影响着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其他方面——例如, 对强调地理上分散和遥远的地区必需实现全国统一所持的态度,实行高度的自给
    自足是否合乎需要和是否可行等等。环境的另一方面的影响来自和其他经济体制的接触,它是传递有关各种可供选择的处理方式及其结果的意识形态和信息的来源。一个经济体制可能因和其他体制接触的结果而发生变化。
    (2) 资源配置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就是指在品牌化进程中,按照何种方式 分配社会经济资源。为了实现有效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就必须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体制。说到底,经济体制是一定制度为处理发展问题而产生的,它的首要功能就是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由于在品牌化进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资源,不论是资金、土地、劳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其数 量都是有限的,从而就存在着按什么方式配置资源,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 问题。
     在农业品牌化进程中,资源的配置有两种基本方式:市场机制配置和计划方式配置。计划配置资源是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决定资源的分配与组合。从理论上说,这种运行机制要能够有效地运转,其所必需的条件有两个:其一是中央和地 方的计划部门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全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各种信息,并有可能及 时而又准确地传递给基层行为主体;其二是全社会的利益协调一致,即不存在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基层行为主体除了不折不扣地完成指令性计划任务外,再也不存在任何自身的特殊利益。即基层行为主体能够无条件地、不折不扣 地执行计划。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指的是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分配和组合起调节作用,它是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对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动实现的。价格信号反映了供求关系,是供求机制作用的结果,它通过价 格机制的运动而启动了竞争机制,竞争关系的展开就形成了资源再配置的过程, 并反过来调节了供求关系。然而,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发展,容易导致总供给的 过度扩张,加剧与总需求不足的矛盾。
     (3) 调控机制。调控即调节和控制,是指政府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式,对品牌化进程(如资源配置、发展模式、发展速度等)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使市场结构本身难以达到完全竞争和提供完全的信息,使市场配置资源具有自发性和滞后性,从而使市场机制产生盲目性和局限性,往往产生市场主体的自主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导致资源配置外部性的存在。所以,国家必须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机制包括:行政机制、法律机制、经济机制、市场机制 四种方式。行政机制是指国家运用政策手段由行政部门对品牌化进程进行的调控。尽管该机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原则,但它具有髙效、统一的特征,在品牌化的起步和发展阶段上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机制。法律机制是指国家根据一系列法律规定来对品牌化过程进行调控。它带有强制性、公平性,对各产业或利益主体的利益保护、发展方针及目标的制定等有重要的作用。 经济机制在这里是指政府依据国家经济能力对现代化进程的调控。国家经济能力 是指国家财政能力和信贷能力,是国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机制是指依据市场规律,通过价格对品牌化进程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