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08
2018-06
政府应认识到农业文化对农业品牌化的影响
作者 admin
    一个国家的农业品牌化进程是与国情密切相关的。所谓国情包括三个方面, 即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人口数量、自然资源条件)、政治制度和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政治制度及资源禀赋条件也有重要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反映了不同时代而不是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区别。所以,农业文化对农业品 牌化的影响即是农业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即农业文化对农业品 牌化的影响方式有三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农业的影响和政府行为的影响。
    1. 传统文化对农业观念的影响
    文化的核心是观念形态,尤其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特点,这也是传统文化对中国农业发展影响最深远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浑然与物同体”,“万物与吾一体”。农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为大自然所熏陶,感受着自然的生命力,人与自然培育了一种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关系,从而使自己作为自然过程的参与者,强调人与自然的非对抗关系,而是协调关系。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中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比较注意农业生产总体,比较注意适应和利用农业系统中农业生物、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比较符合农业的本性。
     2. 传统文化通过传统农业影响农业品牌化
     农业品牌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过程,也是扬弃传统农业的过程。所以,传统农业必然对现代农业产生影响,而传统农业则与传统文化休戚相关。我国的农业文化可以划分农耕文化(又可分为平原农耕文化、草原畜牧文化等)和游牧 文化(又分为山林采猎文化和江湖渔业文化)两大系统,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使传统农业也带有封闭和保守的小农经济特征。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中国农业文化发生在辽阔的地域内,内部差异较大,可以相互交流,互相提高,对一个地方来说,经常有新因素的出现和新文化的引进和改造,具有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注重主体人同客体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保持地力和精耕细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仅有几个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国家之一,这对今天的我国农业品牌化仍具有重要的 影响。
    3. 传统文化通过影响体制而影响农业品牌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和保守性,极容易使管理体制内产生集权和专制的特征,进而使体制产生稳定和保守的特征。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生产就已达到西方14世纪的水平,但后来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政府排斥商品经济的出现,制定“禁榷”、“官工”等政策,抑制了古代和近代农业的发展。政府的意志主要依据集权的行政命令方式实施,直至今天农村的许多经济政策仍然依据职能范畴内的行政命令方式执行。当然,不容否认,这种政府行为方式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农业技术推广、经济制度变革等,但对农业品牌化的发展也必然产生负面影响。